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在解放之前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在解放之后扩建到现在的规模。在花港观鱼的入口处两边有夹景花境,花港观鱼这个名字来自于康熙南巡时感慨南方园林,看花看鱼,看了美丽风光作了诗。诗情画意融入造景使得景观更加有韵味不至于太过生硬直白。景区的位置是南山路的苏堤上来。,整个规划利用岛屿组合,以牡丹花为红色主题,观鱼池,牡丹园,魏庐。
大草坪的面积1.8hm2,采用开朗的空间处理,境界开阔。边缘种植大片雪松纯林,与周围景区分开,气势磅礴,构图简洁,与鱼池的闭塞空间形成对比。北临西里湖,境界辽阔,可极目远眺北山一带的湖光山色和六桥烟柳。为打破大草坪空间的单调,草坪中央布置了一个桂花树群环抱而成的闭合空间,构成了空间的多重性。大草坪区的主要植物是雪松(过渡空间),大草坪以北为西湖(开敞空间)以南为鱼池景区(内向空间)。草坪中央有主要建筑——茶室,长宽比是五比一或者四比一,植物的高度还有比例,视线比较完整大概是1:3到1:4左右,再大就比较宽敞,为了营造一种比较豁然开朗但是️️又不会让人产生渺小之感,设计者很好地考虑了视线比例的设计因素。
整个大草坪以雪松作为主要树种,利用雪松作为林缘线或者天际线,拉开整个景观的高度,拓宽了垂直视线。借助林缘线的处理,大空间中创造小空间,显示出别具幽深的空间意境,既安静,又可透视西里湖湖面,供人驻足。内外结合的空间布局与最初的立意一致,只是随着植物景观的演变,外向更开阔,内向围合感更强。桂花和雪松散落在行道树的位置与主景位置,骨干树种,植物配置主要是上层和下层植物,但是大场地会比较单调,所以还会配置有土丘还有颜色的花草如樱花桂花茶花等等,还有一些颜色又季相变化的树木如鸡爪槭和银杏树,使得人的视线有目的地,大家观赏的时候不觉得会乏味。
这张图是大草坪的一处植物造景,整个配置高低错落有致,从底层的的草花到中层的灌木如茶梅、紫薇,再到高大的乔木无患子、香樟、雪松等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让游人有景可观,有物可看。
这处植物景观配置位于牡丹园的牡丹亭中,植物主要运用松和桂花等作为植物造景,这一处的景观更重要的是置石和园路的设置,园路的曲折是用牡丹花的图案来设计的。石头的高度和亭子的高度大概是1:1,营造一种山林之感。因为牡丹亭是全花港观鱼的至高点,所以再运用置石可以使得景观视线更加开阔丰富。
魏庐,一头打开,种植比较丰富的植物,既表现山石的特征,又体现丰富的植物造景,其实是一个微缩的自然景观,中间的水池增加景观的动态性,下雨时候、红鱼戏水、水声相当于白噪音,营造一种静谧的空间感,净化降噪,洗涤心灵。注意整个空间的尺度,感受一下小尺度园林私园的造景手法。把握尺度。
运用大量的太湖石驳岸来造景,直接架在建筑旁边,制造出一种自然风光的感受。但是运用太湖石作为驳岸也不是所有边缘都是石头,会适当地留白,使得整个园林驳岸比较生动不生硬。整个水面在平常是处于静态的水面,使得整个园子处于一种静谧的状况,使人心旷神怡。在转角处以种植树木的方式来过渡整个空间,让硬质的材料软化一些,使得整个画面不生硬,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红鱼池,营造了一种树很靠近人们的内向空间,鱼池后面的南屏山围蔽成岸线,曲折的岸线成为观景要素,拉长了观赏路线,用植物进行大小水面的分割,化直为曲。池岸运用散置的石头来作为驳岸,营造出微地形的方法是运用复层种植,增加了活动范围和观景视线范围。桥头的植物各有特色,无论是颜色上的季相变化还是说高低层次的错落,都体现出造园者的用心。上图的两个是水头,当旱期来临的时候,这里就体现一种枯竭的山石景观,利用高低错落的石头堆叠和植物的穿插,造成一种山石景观,给游客一种近山——远水——远山的层次感。
园内的建筑风格都是坡屋顶砖瓦建筑,江南地区雨水很多,这么做有利于排水。其次建筑的风格偏向于古典园林建筑亭廊的风格,在整个园中,这些亭廊的穿插并不是统一高度的,而是高低错落,这样使得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因为天际线不是一条水平的线才使人觉得有景可观,有物可赏。
花港观鱼的植物配置的艺术比较高,对园林植物的体型、层次、色彩的对比组合,作了比较细致的处理,全园采用了孤植、丛植、群植等自然种植方式,以园林植物组成疏林草地、丛林等不同景观和不同功能的园林空间。观赏植物除了牡丹之外,选择了海棠、樱花为主调、广玉兰为基调。力求景色的丰富呀,季相变化明显。冬腊梅山茶,早春梅花玉兰,春天海棠樱花,晚春牡丹芍药,夏秋紫薇荷花,秋天丹桂红枫。每个园林空间的景色都各有特色,有主次之分,各个景区的主调基调树种均有区别,让人每一次的游览有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不同的发现,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