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程序员如何练就领导力》一书后记
2000年,当我踏入北大校园开始大学求学生涯的时候,我一定不会想到18年之后,我的第一本著作能够出版。当我2012年沉醉于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之时,我也一定不会想到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台词,会在我动手写这篇后记的时候第一时刻跳入我的脑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实这句话并非出自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而是来自民国学者李叔同的《晚晴集》。李叔同在书中这样写道:
“世界是一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为他有传递你心里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只要心存信念,终有被回应的一天。哪怕暂时无果,日后也必当有所收获——这也许就是李叔同这短短八个字所蕴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回首自己的经历,以及本书成书的经过,又何尝不是这样?
从2010年在爱尔兰国家软件研究中心(Lero - The Irish Software Research Center),我第一次接触到XP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开始,敏捷的思想和实践就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从软件开发工程师转型为诺基亚的敏捷教练,并因此认识了成都敏捷社区的众多小伙伴,也开始积极参与到了敏捷社区的讨论,以及敏捷之旅的活动中。从Scrum、看板的实践,到整洁代码,再到大规模敏捷开发;从可扩展的架构,到更高效的敏捷开发和敏捷项目管理,一如敏捷宣言中提到的,我们心中共同的一个信念就是“通过身体力行和帮助他人来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We are uncovering better ways of developing software by doing it and helping others do it)”。
2014年,又是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到“教练技术(coaching)”。当我第一次听到埃里克森教练学院教练的五大原则,特别是其中“每个人都是OK的(People are OK)”,以及“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一切资源(The person has all the resource necessary to achieve what he/she wants)”的时候,那一刻真的就是我的顿悟时刻(Aha moment)!恰巧那个时候我有机会从敏捷教练转岗到研发团队管理,我立刻就发现了教练技术中,将“问题导向思维(problem focus thinking)”转变为“解决方式导向思维(solution focused thinking)”,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带领团队成为高绩效团队中的巨大威力!我也开始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不断刻意尝试更多不同的教练技术和管理方法,并观察使用的效果。作为从技术到管理的新人,我心中最“朴素”的信念就是“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解决了软件开发最大的问题。如何让软件团队成员在开心的状态下,激发能量,为组织和个人创造双赢的最大价值?”
2015年,我的一篇论文被敏捷国际会议XP2015录用。5月的芬兰赫尔辛基,又是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Linda Rising博士的“无惧变革(Fearless Change)”工作坊。当我第一次听到将各种引入变革的方式总结为模式(pattern)的时候,瞬间就感到自己被“点亮”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软件行业,除了“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模式的概念还能在更广大的领域得到应用。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不断刻意尝试的团队管理的方式,并总结出的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不就是一些“领导力模式(Leadership Pattern)”吗?
到2016年的时候,我已经总结出了十多个领导力模式,也开始在一些敏捷技术社区进行分享,恰巧有敏捷社区的好朋友推荐了我去2016年12月北京的TOP100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进行分享。在会后的采访环节,我第一次认识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瑞喜编辑。张老师热情地鼓励我将这些“领导力模式”好好总结写一本书。
“写一本我自己的书?”这个我似乎未曾想过的念头一瞬间牢牢抓住了我。我突然想起,当我18年前第一次踏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时候,面对这个亚洲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我当时的脑海中冒出的想法是:“如果有一天,也有一本我写的书放在这个书架上,那该是多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感谢这18年的生命旅途中,所有让我这个“小小的目标”梦想成真的人。
刘 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