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动两臂,迈开双腿,走出南小巷,穿过安定门,途经西大街,绕过竹笆市,越过南大街,奔向书院门,转出柏树林,来到钟鼓楼。用时90分,有些累,扫个小黄车,回!
这是,上周六我的夜行路程。
出发时,暮色将至,天上的余晖与人间的灯火,打着招呼,相互告别。路上的汽车瞪着放光的眼睛,屁股冒着青烟,哼着曲子敏捷地爬行着。街上的人们或紧或慢,或三五一群,或两人一对,或孑然独行。似我这一个人较长距离急行的人却不多见。
10分。进了安定门。古朴淳厚的城墙,在夜幕下静静地卧着,好像被喧闹了一天的人们折腾乏了,正打算闭目养神。他对自己头上闪亮的装饰毫不在乎,在乎这装饰的是那些负责保养城市的人们,是那些喜欢游玩,喜欢看风景的人们,是那些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三十分钟。到了城隍庙。大红柱子,雕金描翠的高大牌坊,斗拱出檐,雄伟壮观。青绿色的琉璃瓦在霓虹灯的装点下,泛着淡淡的光晕。牌坊下面,小商品店面也把自己装扮得花技招展,吸引来往行人的注意。
45分。进入竹笆市。这里的街景,不似刚才的那样高大上,很接地气。小吃店,烤肉摊,大排档,茶秀屋。那露天的烤炉冒着热腾腾的烟气,勾着行人的眼睛,绊着路人的脚步。
有点馋。不行,继续,向前!
50分。到粉巷。这里安静了许多,居然有还有一小片竹林出现在路东边。竹林中,有几座连椅,一个圆石桌。三两个人,慢慢地喝着茶,轻声地说着什么。让我感觉到久违的散漫与舒缓。
竹林西南,是“湘子庙”。相传它原为韩湘子故居,建于宋代,是西安城内现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由于夜晚关门,没有前往。
竹林的正南方向,就是有名的德福巷。这里,酒吧与咖啡屋云集,光线暧昧,酒绿灯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词语——纸醉金迷。
我志不在此,左转前行。
出粉巷,右转向南,穿过地下通道,路过永宁门,到了书院门街。街西口,夜色中的宝庆寺塔已经入睡。明天,他又将在晨鸟的欢笑中,张开好奇的眼睛,瞧那些东往西来的各色人等,绿女红男。他深谙早睡早起的养生原则,虽然已经是几百岁的高龄,却依旧皮肤细润,仍显年轻。那挂在塔角的惊鸟铃在晚风中轻响,似乎一支催眠的歌曲,伴随他做着千年的美梦。
跨进书院门景泰蓝般的高大牌楼,似乎穿越到了汉唐时代的街头。两边是连排的双层仿古建筑。建筑一层,是挂着不同质地牌匾的纸笔、宝石、字画商店。牌匾大都古朴典雅,在橘色的灯光更显得古色古香。
这时,街上行人很少,青石板路面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一道闪亮的小河缓缓地向前流着。
顺着“河流”向前,北边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学府——关中书院。这里曾是明代著名学者冯从吾先生抗击阉党,授徒讲学的地方。这里也是我的母校所在地。
我在这里度过了艰苦又快乐的三年时光,她塑造了我的职业品格,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看着学校门楼上高悬的大红灯笼,求学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我们晨铃起床,夜哨熄灯;我们习书学画,歌舞弹琴;我们在朝阳中宣誓,夜灯下苦读;我们做实验写散文,去演讲献爱心;我们抵足论天下,挥手谈人生。青春的热情在这里释放,理想的风帆在这里启程。
如今,重回旧地,不由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书院很安静,偶尔从院落深处传来磕磕绊绊的琴声,还在续写着我们当年青春的梦想。
沿着街灯的指引向前,来到了碑林博物馆。它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地,还是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这时的博物馆,朱红的大门紧闭着,在夜色中缄默又威严。这里也是西安孔庙的所在。伟大思想家孔子的仁爱精神,籍此代代相传。博物馆周围,参天的老槐,森森的古柏,在暗夜里静静地站着,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庙宇。
忽见一对新人,倚着博物馆雕花的外墙,在拍婚纱照。这情景,如同时光老人正用陈年的古琴,弹奏着一支时尚的新曲。眼前的情态,若让过路的文曲星见到,也会不由得驻足观望。
已经走了60分。
现在到了柏树林,行人多了起来。向左进入东木头市,然后朝北转入骡马市步行街。骡马市正在喧闹的时候,游客如织,摩肩接踵。亢奋的流行乐,热烈的广告声不绝于耳。这里充满了现代文明下欢悦无比的商业气息。
出了骡马市,向西到了钟鼓楼。这时,夜空晴朗,弯月如钩。古老的钟鼓楼,在人们的装扮下,珠光宝气,焕发着不老的青春。在射灯的映照下,钟楼如同黄玉砌成,楼上的游人更似瑶台仙客一般,亦真亦幻,让观者恍如隔世,不知天上人间。
钟鼓楼广场,灯光如萤火虫般星星点点,虽然也人头攒动,却不喧闹。
这一东南,一西北,一动,一静,一浓,一淡,相呼,相应,和谐安然,吸引路人留连拍照,游走其中。
夜行时间,90分。
满眼的风景,好个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