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车身有点摇晃,身体一摇晃,手也会摇晃,手机自然也会摇晃,眼神就跟着漂移。其次,因为我是要转车,所以虽然耳朵里已经塞满了音乐,眼睛里塞满了文字,但还是要给公交报站预留一定的带宽,生怕坐过站,转车失败,上班迟到。最后,公交上总有一些说话的人,他们的言语不自觉的就钻进了自己的耳朵里。所以当我下公交后发现,同样是70分钟,我大概只看了30页,而且啥也不记得,还不如公交车上美美的睡一觉舒服。
回来后我在反思这个问题,为啥在公交上阅读自己的效率这么差?我上面说的都是客观的外部原因。主要还是自己没有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怕错过站这是事实,但只要打开高德地图设置下站提醒,到站手机会震动,我就不用预留过多的注意力给报站,只要手机震动我就下站。
车厢内是一个特别嘈杂的环境,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因此用听歌来屏蔽噪声。但即使这样,其他乘客的谈话还是能溜进耳朵。我思考了一下原因,虽然耳朵这个听力信道看似被占用,但处于一直自动驾驶的状态,听歌不需要思考,所以耳朵是处于闲置状态。如果我一边看书一边默读,这个时候听力这个信道才会被占用,注意力才会更集中。
今天碎片化阅读失败的另一个原因还是自己的老毛病,会不时的翻看手机里的其他软件,一会看看东方财富,一会回一下微信,一会看看公交时刻表,连续的“小动作”也偷走了不少时间。所以我决定以后公交阅读的话带上我的电纸书,隔绝了网络,也就屏蔽了各种“开小差”的想法。
碎片化阅读是碎片化学习的一种,碎片化学习听着很好,但如果把握不住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把碎片化学习变成学习碎片化。本来是想把边角料的死时间用活了,结果给用碎了。如果只当成死时间用,车上睡一觉还能养精蓄锐,但你用碎了,不但搞的自己疲惫,而且效率低下,两头不得好。
碎片化就像一个个的拼图,看着又小又散,但多啊,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拼图拼起来也是一副巨画,这就是积累的力量。有人利用地铁上下班通勤能一个月看好几本书,也有人利用公交通勤一个月听完好几门课。
碎片化的意思是不需要准备,不需要仪式感,随时可以开始,随地可以进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靠的是时间的复利。碎片化只有时间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碎片化,专注力不能碎片化。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做完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