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质朴,没有修饰。
文:文饰,有修饰。
野:野蛮,粗野。
史:浮夸,脱离现实。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不偏于一方,取“野”与“史”之中道才可以称之为君子。”
如今,我们所理解的“文质彬彬”,多用来形容人的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但孔子口中的“文质彬彬”,就是要求“质”与“文”适中融洽,达到良好的平衡。
有人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
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温和、有礼貌、有教养,同时也越胆小、怕死、甚至虚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谦谦君子。但人们心底里真正欣赏的,甚至爱的却是那些勇敢的人,即使有些粗鲁,如施瓦辛格扮演的角色、中国武侠等。这是一个与人性有关的悖论。人们接受的教育越多,勇气就越小,莫名其妙的理智会变成行动的障碍,人生真挚和美好的东西会越来越萎缩。
“质”是人类原始朴素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粗野的属性。而“文”则指接受文化的教育,学了一堆社会上的知识和礼仪。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人被所谓的文化知识洗脑后,渐渐地失去了原来朴素天真的本质,显得虚假而虚伪。这两种人,都不会被人们所喜欢、赞美。
这么看来,“文”的缺失会使人显得粗鄙,“质”的缺失会使人显得虚伪,而若是能够将两者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上,那便是“文质彬彬”。
要做到“文质彬彬”不简单。许多“质”人没有接受过较好教育,多“文”人都被社会风气污染。
用老子来举个例子:他是家喻户晓的学者,一生读过、写过许多文学与道理,这就是“文”;同时,他天真快乐得像个孩子,这就是“质”。这便是“文质彬彬”最好的体现。
所以,静下心来,不要疏忽学业,也不要放弃对天真的追求,做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