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若有若无的青春之门》,作者——老愚;被收录的杂志期刊号——《读者》2011年第23期;被收录的栏目——【青年一代】。
今天零点十几分的时候,本来是想上床睡觉的,却不知怎的鬼使神差般拿起手机、点进了掌阅里最近看的一期《读者》。不想越看越激动,越看越不想入眠。里面摘取的文章写得甚好,有的甚至让我止不住回味一遍又一遍。这里说的“有的”便是我今天要“深入学习”的——《一道若有若无的青春之门》。我尝试着不看网上其他人的点评,而是自己先写出一篇读后感。
首先,从题材上看,这绝不是一篇记叙文,因为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一件什么事,作者只是零零散散地写了几件青年时期的小事。那么,这是篇抒情散文没错了。于是,我将分析这篇散文好在哪里,以及思考要做什么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向作者缩小差距。
“那是从前”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么一句话四个字,简洁明了,却耐人寻味,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对青年时代的悠长回忆。反观自己的回忆性文章,我的开头一定是这样——“……(套路般的触景生情),于是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还记得……”,想来也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了。仅仅“那是从前”四个字,都不知道比我那些罗里吧嗦的无病呻吟好到哪里去了。
不落窠臼的开头已经值得我琢磨学习一番,但更精彩的,还是文中那些仿佛精心打磨过、让人叹为观止的词句。
“白杨树高杈托起的巢”
“家就安卧在渭北台地上”
“太阳回家的步伐相当迅疾,从变成一个没有热度的大皮球到滚到山那边,也就几分钟的工夫。大幕合上,夜神抖动裙裾,俯身安慰像我这样的弃儿。跳出人间的苦难需要百倍的勇气,宇宙的光芒虽然清冷,但给予我的是力量”
“下坠的夕阳在楼背后为城市织了一道金边”
作者笔下的语言之美是词穷的我无法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我能说出来的是作者善用拟人的修辞,像“托起”“安卧”“太阳回家”“滚”“夜神抖动裙裾”“织”等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都用得极其传神。我自己在写作时也会用一些比喻或拟人,但不过是一些简单粗暴的登不上台面的修辞句——“太阳起床了”“鸟儿在歌唱”之类的,宛如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意识到自己应当多借鉴诸如此类的优秀作品,然后把一些好的表达记录下来,多读多体会,硬搬硬抄是行不通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的风格,然后驾驭它。
“日子平淡,却也有盼头。前途在外头,在不知道的一个什么地方等着我。渴望奔过去,但每一步都让人踌躇万分。舍此或就彼,哪一条才是我的命呢?做一个土地之子,虽贫贱,生死由天,但也省心快乐。前路阻隔,行行复行行的时候,谁不愿意做一个凡夫俗子呢?龟缩着服从天命远远比咬紧牙关独自往前走要快乐。好多个如斯的黄昏,我渴望回到尘土之中,度过平庸的一生”
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舍此或就彼,哪一条才是我的命呢?”“前路阻隔,行行复行行的时候,谁不愿意做一个凡夫俗子呢?”——读来如此耐人寻味。
作者喟叹现实、追问苍穹,他生于贫苦农村,祖辈人生时一直过着永无歇止的劳作的生活。作者不愿意过这样惨淡的日子,不愿意服从命运的安排,然而这样的想法根本不会被周围人接受。作者纠结万分,是走不一样的路?还是就平庸地活?
“我买了《延河》《上海文学》等杂志,沉浸于文字筑造的世界,我渴望知道更多的故事。日子太平淡了,劳作,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身边只有惨淡的日子,没有故事。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打开油墨扑鼻的杂志,生活来了。小说里的一个个人物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心,我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体验不曾有过的人生和爱情。内心被什么点着了”
作者最终,当然还是选择了前者。读书改变了他的思想,即为他打开了新人生的大门——一道若有若无的青春之门。
全文的核心思想就在这里了吧。散文——形散神不散。再美的语言,花了再多工夫遣的词、造出的句,也不过是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情感、想要表现的主题的外衣。
我的思维太过发散,想到什么写什么,有时候只想写出几个看起来文采不错的句子出来,而忘了最根本的东西。立意不明确,主题不鲜明,堆砌一大堆看似华丽却苍白的词藻,终是徒劳。现在我要明白的是,每次写作当然是先要想好主题再落笔,细节方面全都摆到立意之后再慢慢斟酌。
“每个少年面前总会有一道那样的青春之门,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他们跨过门槛,奔向不可知的远方”
文章至此结束,回扣标题。
而我也始终相信,我的青春之门已经打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萌发了写作的念头。我把写日记放进我每天的生活规划里,某天写参加的一场难忘的活动,某天写看过的文章或书籍的感悟;昨天只写了几句话的随笔,而今天就可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千字或者分两篇写。
我已经坚定地迈出了我的“青春之门”,我相信,只要迈开第一步,前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明朗。我也坚信,“我是这样一个生命,一定会结出不寻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