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本来就不太是一个爱发朋友圈的人,高中大学期间微信开始流行的时候,虽对发朋友圈的事情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但也并不常发。
大学期间,基本只有偶尔遇到生活中很有意思事情的时候,才会发一些朋友圈,记录一下日常。或者在室友每年给我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发一下朋友圈表示纪念和感谢。
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公考的时候,那时候由于每日备考十分疲惫,从早到晚都在不断地听课、做题,所以非常需要汲取一些正能量来支撑和鼓励自己继续前进。
因此,那时很喜欢看人民日报每天晚上发的【夜读】,因为里面每一篇都是很温暖的文章,或者抚慰人心,或者积极向上,又或者是一些人生哲理。
既可以学习和积累,作为写申论时用的素材,又可以鼓励着我不断前进。
所以那段期间,转发夜读到朋友圈里倒是有过几次。
等上班以后,不知不觉发朋友圈的次数就更少了。
仔细想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有的“朋友”不是朋友。
比如微信加了当时公司的老板,而我又是一向比较懒于为了分组而花费半天时间的人。所以有的朋友圈即便不是发给老板看的,但是总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万一领导们看到对号入座了一些内容,确实不太好。
曾经就发生过一件小事。
我有一段时间对我大姨有一些意见(其实也是因为关系太亲近,就像自己妈妈一样,所以我们之间也经常有点小争执)。因此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觉得正符合我当下的想法,就带有点赌气的心理将其转发到朋友圈,希望大姨看到。
但因为内容确实也有点像是在说自己的公司老板、领导之类的话。
于是有一个同事给我私信说,一些朋友圈发的时候最好要慎重,别给自己找麻烦。
起初我还有点小小的不爽,觉得——这是我的朋友圈,我自己的微信,我想发什么还不能发什么吗?
我的微信发东西却还要考虑别人的想法,那这个微信还能算是我的微信吗?
尤其是我发的那篇东西又不是说公司的事情,为什么你还管我这些?
后来淡定了一会以后,我再细想,才理解同事也算是好心。因为这篇文章也有可能让老板或其他领导们对号入座。
他们看见了,不多想还好,要是比较敏感的话,也许还觉得是我对他们有意见啥的。
于是,我跟同事说,“其实我本不是发给公司的人看的……不过还是谢谢,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随后就立刻删了那个朋友圈。
大概也是自此以后,我发朋友圈就更加注意了,也越来越认识到——好像大多数已经工作了的人,要么基本一年不发一条朋友圈,要么发的就是孩子的日常,或一家人去哪玩耍的照片,展现着自己还不错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家都觉得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别人幸福、快乐的一面,而在微博上反而都是特别随性,甚至带有点丧的样子。
因为朋友圈起码都算是熟人,至少认识,还是有点关联的。
你发涉及他人的内容,会有人对号入座,产生烦恼;
你发关于自己太带有负面情绪的内容,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甚至未来工作上的进展。
总之,发自己相关的可以,但是一旦内容中与别人有关,举个例子,哪怕文章说【交友需要慎重,什么样的人需要少接触】等等,这样就尽量不要发。
总会有人看到后,会以为你是在暗示,甚至是在指责他们。
(不过为啥他们会代入自己,而且还不高兴呢?
是不是其实代表他们也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呢哈哈哈开玩笑)
第二,亲戚要关心,同事、客户要担心。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或喜或悲,都只是一小部分的时间,它并不完全能代表我的真实想法,仅是当下的一点点状态而已。
再加上,本身我就不是特别爱发朋友圈的人,如果偶尔发的这几条内容不是非常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话,也许就会给朋友圈的“朋友”带来一定误解。
当然基本完全不会沟通、联系,或者网友之类的人是无所谓的。
因为大家都无所谓谁谁谁发什么。
但是像亲戚家人和同事这样的人就比较尴尬。
对亲戚家人来说,如果看到这个孩子发的内容展现了不踏实的一面,反而会担心。
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要评论几句,甚至到处说给其他外部亲戚,最后又传到父母耳朵里,如此让父母误会和不放心,这样既不太好,而且其实本就没必要造成这样的后果。
对同事、客户来说,如果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圈,比如游玩的照片之类的,其实没什么,基本大家看过都忘了。
而若是一些跟情绪有关的内容,有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做事不靠谱,甚至会联想到,“把工作交给TA来做能不能行啊?”
对这个人,乃至这个公司的印象都大打折扣。
如果要我站在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人的角度来考虑,其实我也是能理解的。
但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就会觉得——
唉,发个朋友圈真的好累哦……选图P图滤镜美颜,加上斟酌写上一段文字已经够花时间了;然后有时还不得不分组,又得仔细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人;最后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至少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累了,太花时间了……
因此,还不如不发,多省事儿!
第三,心里设想多遍,自我得到了满足便不想发了。
我什么时候会想发朋友圈呢?
当我想发的内容有可能引起别人关注或者共鸣,或者可以给他人带来一些欢乐或启发等,又或者我对于某事有了强烈的感慨,比如看完复联四、流浪地球以后,当时内心的情感十分的丰富,于是就非常迫切的想要表达出来……
于是,我就会先在心里设想——我要写什么内容。
等这样想的次数多了以后,反而最后就不会发了。
我想了一下,最后不发的原因大致又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己在内心中反复想象,已经给予了自己很多满足感,所以也不再需要通过真实发出文字来获取他人的认同。
二是觉得,有的事情可能自己当时感觉比较不错,但也许在别人看来就是无意义的事。而且过几日,也许我自己就会觉得当时的自己非常幼稚,发的内容毫无内涵,想要删除。
但等那时候后悔也有点晚了,因为大多数人已经看过。
因此,我不太想等到事后后悔,毕竟那时作用就不大了。
三是微信里加了不少长辈、亲戚、同事等等这样关系不是特别亲近,甚至有时候还有点代沟的人。
由于懒得分组,有的时候一些同龄人之间可能觉得很有意思的话语,发到了朋友圈后,可能长辈们就不太认可,反而要劝诫几句。这样感觉既尴尬、麻烦,又扫了心情,所以也干脆不发了。
第四,我真正的感受存在于我真实的生活里,而不是朋友圈。
我其实并不太是一个喜欢吸引众人关注的人,从小我就这样,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做得好了偶尔听到他人几句夸奖会很开心,但有时候稍微出错,也不会过度引人注意,被人议论纷纷。(这大概跟我是个玻璃心的人也有点关系哈哈)
现在逐渐长大,更加慢慢体会到生活都是自己体验的。开心快乐、悲伤痛苦都只有自己感受最明显。
有时候,别人也许能为你分担一点,但最多也只是一部分而已,真正的还是自己的心去体会的。
所以当工作特别辛苦的时候,别人说得再多,也只是嘴上说说“辛苦了啊!”,这样简单慰问几句,但能真正帮你分担一点工作的人基本没有。
若是有的话一定是稀有,这样的人也真正值得珍惜和感恩。
那么快乐的时候,别人为你开心大多也只是表面的,而且还会有一些人,表面上是替你感觉开心,而实际却心生嫉妒。
但其实,你的辛苦别人根本看不到也不记得,等你得到了一点福利的时候,满世界的人就都觉得不公平……
所以,为人低调总是好的。
除非你的开心与他人利益毫无关系,那基本上大多数人还是会愿意和你一起乐一乐。
因此,不管是开心,还是悲伤,每个人都只有自己感受得最为真实和深切。
我的朋友圈不发东西,并不代表我真实的生活不自在舒适,但这一点我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他人的朋友圈展现自己的生活再好,实际的感受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些人的朋友圈确实很令人羡慕,但他们光鲜的背后能否代表他们没有其他忧愁和悲伤,这就不清楚了,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所以,过好自己的日子。
自己是知足、喜悦,还是烦恼、痛苦,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第五,我无所谓别人是否记得我的生日或是爱好,也不愿他人探视到我的偏好与倾向。
有的时候我们发朋友圈,其实是想获得关注,希望一些人注意到我们的兴趣爱好,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这种可能更体现于想展示给某些【特定的人】看。
比如,想给有好感的异性看到……
这种心理我能理解。
不过对于我来说,并不太需要这样的想法。
即便发发今天自己过了生日,大家给我庆祝,然后得到一系列的生日祝福又如何呢?
愿意记住的人总会想各种办法,从各种渠道去了解;无所谓的人也就祝福过一句也就抛到脑后了。
那我收到这样的祝福后,我还得一个个回复,不回复也不好,毕竟人家祝福你了。
而我向来在这方面都是比较懒的,所以想想也就作罢了。
因此毕业以后,基本上我再过生日就没再发过朋友圈了。
另外,有的时候由于身边环境限制,自己的一些喜好和偏好不得不收敛一点。
比如我现在开始看书,减肥运动,如果从公众号中看了一些文章觉得非常不错,我会收藏,但我会尽量不去点【在看】,因为我知道有的人知道不会用在看,而也有人会去看谁近期都【在看】了些什么内容。
其实,我偶尔就会去看看其他人近期有没有点过在看,他们都在看些什么。
是的,我承认我有时候也会喜欢了解他人都在看些什么……这大概确实也算是一种窥视他人的心理吧。
也正因如此,所以我自己点【在看】的时候也特别慎重,总担心自己不小心点到它。
一方面是由于我工作环境的原因得注意。
比如我喜欢看一些佛教类的书,这对我理解生活和世界带来很大启发。但由于工作原因,还是尽量不谈及这些比较好。所以我看完以后都会很注意,以免点到【在看】,被人看到,有一些想法,认为我在封建迷信……
另一方面,比如我在努力减肥,或者多读书,日常坚持学英语,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对于这方面我觉得我自己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时刻展现给他人看,让所有人都知道。
因为有时候越是彰显自己、立flag,对我来说,大概越容易放弃。
而且更多时候,我都是做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我减肥是为了自己身体好,看书是为了自己接触更广大的世界,学英语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
没有一个是为了别人的鼓励或者注意,所以我只要自己知道并努力去做好就行了,何必让更多熟人看到呢?
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点进步,时间总会给我最好的回报和答案的。
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对我来说并不太重要,同时,我也不想因他人的关注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专注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尽量坚持,努力给自己看、给自己用,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