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是一部一直想看的电影,据说很励志也有些鸡汤。但人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反鸡汤的时期。于是,它静静地在我手机的视频库里从年那头待到了年这头。
在除夕夜的那晚看了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和不知所以的静态到基本凝固的剧情,四周轰鸣的鞭炮声更是让我果断放弃了继续下去的念头。
其实大概也能猜到这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大概是说有一个人在行将就木的阶段用短暂的岁月活出了一生的精彩。
这样题材的电影并不真正想要描述某一种现状,更多的是想给人一种警醒。
它好像从头到脚都想告诉你某个道理,而这个道理或许是:不留遗憾地活,盛放地活,喜悦地活,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即使,一切都来不及了,永远也不会太迟。
生活本来有太多的困境和困顿,让我们太多时候因为不得要领而痛苦不已,也会有很多人被生活逼到一个黑暗角落里,以为生无可恋。
大黄养过三条大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的外号,后者是狗的昵称。
大黄小时候的家就在村里小学的一间堆放杂物的屋子里,但却呈现出“三世同堂”的境况。在那间低矮的小房子里,住着大黄的奶奶,爸爸,哥哥,还有他。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偶尔会在上课时间看到窗户外面大黄那渴求知识的眼睛。那时候,孩子的我们都没有把那种眼神当成是“求知”的讯号,我们都为他的自由而羡慕不已。
我们都很不解,为什么属于他的“童年的自由”那样漫长。后来,慢慢明白,其实是因为大黄的这个家庭没有能让两个孩子同时读小学的金钱和用心。
大黄的奶奶已经非常年迈,除了为孩子缝缝补补,洗衣做饭别的也就做不了什么。大黄的妈妈那时候在很远的城市打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大黄的爸爸是个长得端正又凶神恶煞的男人,他好赌成性,经常是还没到他妈妈发工资就已经被他透支了所有薪水。
没有钱的时候,还不上债的时候,孩子上不了学的时候,大黄的爸爸除了狂揍一顿他妈妈好像别的什么都不会做。
大黄一直没有上学,直到四年级的一个早晨。
他拿了发的几本小学课本就进来,说是要和我们一起上学了,说再也没有小孩子的玩心了。
直到四年级才念书的大黄有些让我们这些小屁孩目瞪口呆。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画得一手好画,他最爱画龙,栩栩如生。第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一。
后来,大黄的哥哥在五年级辍学了。因为在这个家庭看来,他们必须把那些钱投在最有希望的人身上。
大黄一直都很优秀,几乎每一次考试都在第一名的位置。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好像都能看见他内心活得有多累和多挣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自卑、虚荣和骄傲。
六年级,他有了喜欢的女孩。但那个女孩也没有因为他的优秀而同样喜欢他。想来,原来从那个时候起,这就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了。
初中的时候,我们是隔壁班。但我在普通班,他在尖子班,中间就隔了个楼梯口。
初中时代的大黄还是成绩名列前茅,在我看言情小说的时候他开始看哲学,他看郭敬明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此人何许人也。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俩基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但我,一天比一天更坚定地趋向去相信:大黄他,一切都会更好的。
高中,大黄去了市里最好的高中,而我却读了师范。
但还是零零散散从别人的口中得到他的近况,无非是他一如既往的在学习的这片土地上开疆辟土。
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一致期待着属于他的高考。
《遗愿清单》是大黄在他去读大学前介绍给我的影片。
他说;“我也一直觉得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很累很痛苦,但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馈赠。只要不会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还有时间去尽可能活得盛放一些的。”
大黄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于要不是他奶奶拿着一条平时用来打他们家那只狗“大黄”的掉了漆的大圆木棒杀到他们学校,他连高考也不会参加。
大黄奶奶在路旁看到拐着手痛哭的他,边戳着他的脊背边老泪纵横地告诉他:你死也要给老娘死到考场上去。
高考前的三个月,大黄的妈妈突然回到老家,说不出去了。她的脸好像快要被风吹熄的蜡烛,她很少笑,她整天说几万个字。
高考前的一个月,大黄摔了右手,他以为没什么问题,却打上了重重的石膏。
高考倒计时第十天,大黄的妈妈因为癌症去世。
大黄他说那是他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枷锁,和无法跳脱的绝望。
他不是没有想过死的,他曾在高高的山顶流了一整夜的眼泪。
生活不会总如你所愿,就像大黄,他或许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买不起房和车,也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执手一生的人。
有些人,他们生来就带有命运的枷锁也被上天无情地捉弄。
他们,甚至都没有拥有梦想的资格;他们,甚至在一次次竭尽全力后仍陷在泥沼之中。
但他们,活得又敬畏又庄重。
我终于看完《遗愿清单》,也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是一个宣扬做梦的年代,也是一个梦想实现最大化的时代。但在这背后又有太多因为够不到目标而衍生的焦虑与不满。做一些减法,或许可以从容一些。
想起后来大黄他又说的,你还活着,其实这已经是最好的礼物,最奢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