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继续阅读学习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书中有篇文章——《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读罢,我有所感悟。
李希贵校长介绍说他曾经和他的同事们搞过一个大型的调查,邀请一些大家公认的名师就自己的成长、成才给出一些理由。汇总的结果很让人意外:几乎没有人将培训放在自己成长最重要的理由里。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要素,其中可以看出使我们获得诸多启发的东西。
首先,这些优秀教师往往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过一个或一些关键事件。有的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爱得到家长的认可,一纸表扬信带着感激飞到校长的手上,于是,在领导同事赞赏的目光里飞速成长;有的是由于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潜心打磨,深耕细作,于是一炮走红,在各地纷纷邀其讲课的期待里再上台阶。而遇上一位或鼎力相助,或指点迷津,或鞭策激励的关键人物,似也是成就名师的必由之路。有的是因为他初上讲台,遇到了对桌办公的师傅,手把手,心相通,一步步将他们送到杏坛新高;有的是因为一位编辑,对他的第一篇教学心得赞赏有加;有的是因为一位贴心的教研人员,跟踪听、评课助他走向柳暗花明。当然,几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是先贤们筑就的智慧之梯,把他们推向成功之巅。
读了李校长的这篇文章,对于他的观点,我绝大部分还是很认可的。只是,我个人认为,培训对于一个老师的成长还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如培训时,领会和学习一些名师或专家的报告会给自己很多有益的启示。例如,聆听陶继新老师的读书报告后,不少老师就走上了阅读和写作的专业发展之路;听过田丽霞、李镇西、丁如许等老师的报告后,很多老师对于班级管理或学科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进而成为了研究型的教师。还有,系统的培训还会促使自己对照名师专家寻找差距,反思自我工作中的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都会为成为优秀教师创造条件。当然,所有的优秀教师的成长首先都是与个人的天赋及后天的努力分不开的。有了这个前提,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好关键的事和去主动阅读一些关键的书籍。如能再幸运地遇上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成为优秀教师自然是件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