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全4册),被称作吴军博士跨界之作。
吴博士的这套书从众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出发,通过梳理和挖掘,展现人类文明史中一个个值得深省的本质因素。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他的见识和底蕴。在此,我挂一漏万,略举几个实例简要分享。
首先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吴博士书中不止一处强调,除去眼界、韧性、学识积累外,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研究突破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以化学的诞生为例。中国的炼丹术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可是为什么化学却首先出现在西方?为回答这个问题,吴博士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例:中世纪的欧洲人喜欢中国的瓷器,为了制造欧洲第一件瓷器,伯特格尔花了4年时间,做了3万次实验,他不仅记录了全部实验过程和结果,而且把每一次实验的细小差异全部都记录下来。…与熟练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却不明白其化学原理的亚洲工匠不同,这些欧洲人对瓷器烧制的原理有理性的认识,并有定量的了解,他们善于通过细微调解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调整烧制过程,来制造各种精致的瓷器。一个是口口相传,凭经验和摸索前进;另一个则是凭借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实验与记录所有实验细节,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孰优孰劣,自不待言。
其次是吴博士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证明,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格局、诚信体系对于一国、一家、一团体,甚至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能走多远都是至关紧要的。仍选取实例说明之。荷兰17世纪的强大离不开履行信托责任的两段佳话。其一为保证国民和外国人在银行的存款安全,阿姆斯特丹立法规定,任何人(即使国王或市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银行的商业自由。当时,荷兰正和西班牙打仗,而阿姆斯特丹银行居然没有冻结西班牙的白银,甚至西班牙向它贷款买军需物资时,它还给西班牙贷款了。其二是大家都熟知的巴伦支探险的例子。由于计算失误,巴伦支的船冬天在北冰洋被冻住了,但是他们宁死也没有动为客户运送的食物,香料等,最后巴伦支和一帮船员饥寒交迫死在了船上,而货物却在来年春天被幸存者完好无损的交还到委托人手中。在荷兰人眼里,信托责任高于国家的(短期)利益。
再来说说以史为鉴。吴博士书中梳理出的一个个鲜活的影响文明进程的事件,无不值得深思,也都透着希望人类借鉴的殷切期望。再举一例。西班牙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受益国,也是受害国。大航海的成功,使西班牙获得了来自美洲的源源不断的白银,却也造成了其手工业和造船业的戛然中止。既然银子可以直接从银矿里挖,何必要从事生产呢?不仅如此,西班牙人还赶走了上万名外国工匠,他们甚至连田都不种了,只是享受不尽荣华,乐而忘忧。
西班牙繁荣的转瞬即逝,让我们明白无数的白银和强大的舰队并不能构成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资源或者空有金钱,而没有发展经济的发动机(科技、工业、农业人才,以及代表工业发展方向的实体经济),结果只能如西班牙一样外强中干。吴军博士由此感慨,每每看到中国对土地GDP的依赖,就希望决策者能看看西班牙的教训。
张首晟教授的序言也非常精彩。张教授通过宇宙中最基本的概念能量、信息与时空,产生了能量密度、信息密度与时空密度的概念。每一次,当能量密度、信息密度或者时空密度达到临界时,都会带来人类文明质的飞跃。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这样预见,当能量密度(人类能够掌握核聚变技术时)和信息密度(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已经在通信距离上成为小村子)同时达到临界时,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移民到外太空去,“稀释”时空密度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句话,如果说经典是能让人“时读时新,常读常新”的著作,那么这部《文明之光》当之无愧。
以一句说教结尾: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为之付出,人类的进步皆源之于此,而无悔的人生也多是这样来过的。达尔文、史蒂芬森、拉瓦锡、爱因斯坦、弗莱明、贝多芬、……,一个个鲜活的人类文明使者,如群星在吴军博士的书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