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21日
地点:深圳市体育馆击剑中心
书目:《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组织者:唐琳
参与者:一群爱阅读、爱学习的妈妈
关键字:家务、零花钱、原生家庭、 责任感
本期共读的书中的第四章--责任感: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这一章是我很喜欢的一章,从标题看就喜欢。
我的读后感
平时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在一些事情上很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孩子写作业到底该不该陪?孩子不吃饭到底该不该喂?孩子到底该不该每天都练琴?到底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
这一系列问题问下来,在找到答案之前,我们已经变得很焦虑了,甚至已经筋疲力尽了。就好像这些问题不解决好的话,孩子的一生都可能被毁了!
书中虽然刻意地对这几个常见的、会引起孩子和父母冲突的领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是我get到的点是,不需要在乎在这些事情上的具体做法,因为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每件事情发生时的场景也不同,所以如何处理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没有一个标准的流程。
重点在于,家长内心知不知道通过这些事情,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就拿做家务来说,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希望他能帮你分担工作?还是希望他能从中学会做家务的技巧和能力?是希望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合作的品质?还是希望让他养成勤劳的好习惯?或者希望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我是家里的一份子,我也需要为家人贡献我的力量?
无论你的答案是哪一个,都没问题。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只是听别人说,孩子必须要从小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然后就“逼”着孩子做家务,最后变成为了做家务而做家务
当你不明确你的目的时,孩子也不会明白做家务的意义所在,他基本不会主动去做,因为没有内在的动力。就算有的孩子表面上好像很乖、很愿意做家务,也许他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爸妈的喜欢。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不会从做家务这件事情上学到更多,以后只要有机会不做家务,他们立马就可以放下不做。
但当你知道自己的目的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你的方法会更有针对性,孩子也会有安全感,你们会通过做家务这样的方式朝着这个目标方向慢慢靠近。
这里只是用做家务这个例子来分析,其实这里的“做家务”可以换成其他的任一字眼,比如“零花钱”、“做作业”、“兴趣班”等等。
大家的讨论
在默读了半个多小时书之后,大家开始了讨论。第一个被提出来的话题就是关于“零花钱”。多大的孩子该给零花钱?以什么样的理由给孩子零花钱?怎么引导孩子花这个零花钱?
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给孩子零花钱上的经验。
我是在老大三岁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她零花钱了,我告诉她,“以后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可以跟我说,如果我觉得适合买,我就会用我的钱给你买,如果我觉得不适合,那么你可以考虑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当然我保留给你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在我看来,钱跟食物、跟衣服是同样的性质,都是人所必需的物质。作为父母,你有义务为孩子提供吃的、穿的、学习用品,同样,在孩子已经有能力花钱、并且已经会花钱的时候,就需要为他提供钱。
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他零花钱做为奖励,他都会把零花钱攒起来。记得有一次,他很想买一个玩具(他很喜欢玩具,经常让我给他买玩具),我不同意,建议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孩子表示很舍不得自己的零花钱,因为“我那么辛辛苦苦赚的钱,不舍得花掉。”我觉得这样做,让孩子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也会在花钱上仔细考虑。
对于“该不该通过做家务赚零花钱”这种做法大家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我女儿放学回来经常跟同学一起吃东西,我会提醒她上学前拿一些零花钱,因为同学之间要互相花钱请对方,不能总让别人请。有一次她拿了几块钱,告诉我花了一些,但是剩下的钱也没有了。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开始不说,后来才跟我说,找回的硬币掉到草丛里找不到了。通过这样的事情,她就会对钱多了一些敏感,多了一些注意。所以有些事情该放手就要放手,让孩子去承担自然后果。
我们家给孩子的零花钱就很自然,在某一天我觉得可以给他零花钱了,就给他了,我也告诉他,以后有想买的东西就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只是每周的零花钱用完了就没有了。有时他会把零花钱很快就用完,有时也会攒起来。
给大家推荐一本绘本《三只杯子》,这本绘本就是引导孩子将零花钱分成三份:一份用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份用来做储蓄或者投资,第三份是用来帮助别人,做公益。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现在银行可以给很小的孩子开设一个账户,我们就可以很郑重地跟孩子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结束了“零花钱”的讨论,我们接着又聊了其他的一些话题,慢慢地,画风越来越深入。
最后,大家都深深地认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大,了解到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需要改变是多么的重要。
但“意识”只是一个开始,从知道到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过程会很漫长,而且可以预想的到,会很痛苦。好在,我们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也是幸运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