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分享,主要是在讨论当今社会人们表达情感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问题。里面有一段关于语言“活”与“死”的讨论,我非常赞同。
检验一个语言是死是活,非常简单,只需把它扔在时间里就得了。有的语言是活的,尽管他的作者早已死掉,但还被无数后代传颂。有的语言是死的,刚被人说出口,最后一个音节还没发完,就已经腐烂了。
比如活的语言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而死的语言是:宝宝心里苦。
比如活的语言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死的语言是:厉害了word哥。
比如活的语言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而死的语言是:篮痩、香菇。
——摘自微信公众号:X博士 的原创博文 《讲一件提升语言格调的小事》
我对网络用语倒没有到十分厌弃的地步,和朋友聊天彼此也会用一些网络用语。主要是对于这个语言的“死和活”很有体会。
除了日常聊天,在很书面的场合表达个人情感时,我都尽可能细致刻画,不过受中学语文应试作文的影响,自己写东西有时候会有点端着。
我开始反思这点,是在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时,从书里我感受到了三毛的情感,体会到她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并且富有情趣的女人(这点让同为女性的我引以为楷模)。但是,她的文字却几乎让你感觉不到所谓的“写作技巧”,(我后来看她其他文集的时候同样有此体会)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一气呵成。
反观现在网络上(包括简书)充斥的各种“套路”文章,各种教你如何掌握“套路”的所谓经验分享,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浮躁之气。诚然,标题党更能捕捉人的眼球,我自己也不外是学习如何起这种标题的众人之一,但是我还是认为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的文字生动一些,起码充满真情实感一些。
这也许也是我渐渐不经常看简书热门文章的原因之一。读他们的时间,我完全可以去读几篇经典作品。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会有经典作品出现,但起码目前我的主页上展示的作品,都不如现有的经典作品更值得读。
目前的简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记录个人生活和文字的平台。我隐隐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因为文字得到众人关注,但我也更希望,这个目标和我用心记录生活、一点点磨练文字的初衷是契合的。得到关注的文字,应该是那些真正值得读的文字。
最后附上X博士的文章链接,推荐一读。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MxNTUxNw==&mid=2651173962&idx=1&sn=3f27a13955c7242a7ba6066ffd7cb08c&chksm=8039fa18b74e730ee06c708b6f8962a172133dc203a941f147936b818cbe10d092dbd9680403&mpshare=1&scene=2&srcid=1019Fpf7GF53AA1r9aup7GkH&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