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六点半闹钟响。
简单洗漱一下,进厨房准备早餐。
中间叫孩子、他爸起床。
放下碗筷,他爸与孩子一道出门。
厨房、卧室、卫生间一通收拾。
上午九点,左右紧赶慢赶到单位。
上班有事时学着打打太极、没事时上上网聊聊八卦。
虽然很反感办公室里的家长里短,不主动参与,但也“礼貌”地听着,跟随“剧情”变化表情。随带讨论一下晚饭的菜谱。
下午到点下班,冲回家,厨房战斗一番。
准时把菜饭上桌,爸爸与孩子开门进家。
洗手、吃饭。
“多吃点。”
“学校怎样。”
“作业多吗。”
“跟同学怎样。”
“老师怎样。”
“吃点水果。”
“做作业去。”
沙发,电视音量最小,手上打着毛衣。
孩子出来洗脸刷牙,睡觉!
2
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一天,孩子对我说:妈妈,你上班好没意思,天天迟到。我以后不想像你那样上班。
我真的怔住了。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榜样。我是怎样做给孩子看的,我又是怎样要求他的。
3
如果是半年前,有人对我说:你花个1000块进一个手机上的500人的群,这个不承诺什么,可能会不定时的分享(啥是分享?),反正就那样,你进吗?
我一定会说他疯了!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加入了,当时我还没有关注猫的公众号。
知道他,是因为先前加入了一个“敏捷的猫七天训练营”,当时是因为秋叶大叔要做分享才加入的。
进入群以后,才知道这个群有16岁的少年,也有50多的姐姐,大家都是同频的人。
猫在群里分享了几本书,包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六项精进》,一本教你如何成长,一本教你如何做人。
我想,无论多大年龄的人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精进的。
4
每天早上5点起床已经十天了:
半个小时的冥想,
半个小时的读书,
半个小时的英语,
半个小时的KEEP。
加入一个读书群,加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
猫说: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也在寻找答案。
开始新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