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乱》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一篇:大阅兵
本篇内容提要:武则天虽然篡夺了李唐政权,但她的血腥只针对皇室和部分官员,在她统治的四十多年间,帝国依然兴旺发达和歌舞升平,糟糕的是她下台后短暂而混乱的中宗和睿宗时期。那时,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都有野心,但又都无能无德,只会胡作非为,不过这倒给了唐玄宗李隆基机会。李隆基的父亲睿宗李旦,看似与世无争,其实还是蛮会算计的,他一生三次让出帝位,一次让给母亲,一次让给哥哥,一次让给儿子,都既保全了自己,也有利于帝国。李隆基亲政后,觉得要结束以前的混乱,就必须集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要牢牢地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接管政权后三个月就进行了一次大阅兵。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二篇:姚崇拜相
本篇内容提要:姚崇是武则天的旧臣,武则天逊位时,中宗君臣弹冠相庆,只有姚崇泣不成声,因此从宰相贬为刺史。唐玄宗却看中了他这份忠诚,要起用他为宰相,姚崇提了十项主张,玄宗都一一认可,还把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的功臣纷纷贬职,对此,许多人认为是姚崇嫉妒所致,其实不然。因为唐玄宗是和太宗一般有着雄心壮志的角色,根本不是姚崇所能左右的,他这般翻脸不认人,只不过是要开创新纪元。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三篇:宋璟当国
本篇内容提要:姚崇有勇气有担当,处事机灵能谋善变,可惜不够廉洁,幸亏他及时主动辞去相职,这才平平安安软着陆。接替姚崇的是宋璟。宋璟老成持重刚正不阿。因为唐玄宗要用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但集权会使权力失去制衡,幸亏宋璟是个正直无私的人,他建议玄宗恢复被武则天破坏的政务公开制度。这样,虽然权力集中了,但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就谁也搞不了鬼。靠着姚崇和宋璟的接力赛,新政的框架得以建立,开元盛世初见端倪。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四篇:宇文融理财
本篇内容提要:正直的宋璟和姚崇一样只当了三年宰相,导致他下台的原因是司法和财政。这也是集权的弊端所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宋璟不懂司法和财政,却偏偏有权去干涉这些事,于是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他也只好为自己在司法和财政方面灾难性的失败埋单。宋璟退场一年后,善于理财的宇文融被唐玄宗任用,但同样因为权力过大被帝国的官僚集团群起而攻之。这时,文才过人的张说(读悦)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张悦看不起宇文融那种没有学问和文采的务实派官员,他们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看谁胜谁负了。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五篇:张说下台
本篇内容提要:张说(读悦)和宇文融相互捅刀,张说的下属私请术士夜观星象被宇文融举报,张说入狱,宦官高力士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玄宗赦免了他。乖巧的张说十个月后和宋璟一样选择主动退休,两人因此都得以寿终正寝。宇文融担任相职却只有99天就因犯了众怒被贬,最后死在流放的路上。还有一个叫王毛仲的将军,本是玄宗当太子时的家奴,因粉碎太平公主集团有功被封为将军,很受玄宗恩宠,可因为目空一切得罪了高力士被皇帝赐死。此后多年,宰相班子就像走马灯一样不断换人,直到有一个叫韩休的担任宰相后,他的耿直得到玄宗赏识,宰相班子才稍为稳定,可最终玄宗还是把他调离了职位,原因是两个宰相无法和平相处。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一篇:张九龄碰壁
本篇内容提要:因为萧嵩和韩休两位宰相不和,唐玄宗换张九龄和裴耀卿担任宰相。张九龄是个很迂腐的人,他只知认死理,不懂观颜察色,一次次地与唐玄宗意见想左却不知危在旦夕。而以皇室远亲进入官场的尚书李林甫却十分乖巧,他懂得在张九龄面前装弱智,在皇帝面前抖机灵,结果君臣二人都被他蒙蔽,在张九龄为某个涉案官员辩护时,李林甫趁机诬陷他和裴耀卿结党营私,皇帝将张、裴两相同时罢免后,一代奸相李林甫大权独揽的时代就要到来。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二篇:李林甫擅权
本篇内容提要:一代奸相李林甫其实是因为安史之乱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在他独裁的十多年间,朝廷没有党争,人民安居乐业,市场一片繁荣,国库日益充盈,由他牵头修订的《开元新格》和《唐六典》充分体现了他对法度的尊崇,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唐六典》一直是最方便和最有权威的行政法提要。不过,唐玄宗晚年倦于朝政,痴迷于杨贵妃,不能说没有李林甫的推波助澜,再加上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让驻守边境的寒族胡将常任军事长官,以阻止他们回京与他争夺相位,由此铸成了安史之乱。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三篇:杨贵妃专宠
本篇内容提要:有着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真是不把乱伦当回事,唐太宗占有弟媳妇,武则天本是高宗父皇的女人,唐玄宗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直接霸占了儿媳妇为儿子李瑁另选王妃,可以说有权真任性。六十一岁的唐玄宗与二十七岁的杨玉环如胶似膝,过家家一样地闹闹别扭,像年轻人一样爱得死去活来,玄宗因为迷恋她甚至不理朝政,以至于那场叫作”安史之乱“的危机迫在眉睫却浑然不觉。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四篇:安禄山进京
本篇内容提要:安禄山是一个比胡人还要胡人,比土匪还要土匪的混混,只因为身强力壮,聪慧矫健,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利用,作为他的敢死队员,从此有了进入政界的机会。他先是被张守珪认为养子,后来又在唐玄宗面前装疯卖傻被小他十六岁的杨贵妃认作养子,这可能是一种打趣,但是安禄山太会顺着竿子往上爬了,皇帝和贵妃也太吃他这套,尤其在他被任命为边防守将后,屡建战功,使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当他成为平卢、范阳以及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后,兵力近二十万,占全国边防军的百分之四十,是中央军的两倍有余,这时,他可有了谋反的资本了。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五篇:杨国忠惹事
本篇内容提要: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安禄山对李林甫又敬又怕,对靠裙带关系坐上相位的杨国忠却不屑一顾。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受不了安禄山对他的无礼,屡屡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会谋反。善于演戏的安禄山总是表现得特别忠心,皇帝怎么也不相信他会谋反,杨国忠只好自己收集证据。这样一来,他和安禄山的矛盾更深了。现在已经无法确知安禄山的谋反到底是杨国忠逼反还是催反的,总之,在杨、安两人的勾心斗角中,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一篇:渔阳鼙鼓
本篇内容提要:安禄山起兵七天,唐玄宗才相信他真的谋反了,而杨国宗则认为叛乱不足为虑,因为武则天时代的徐敬业谋反就因为无人响应而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谁知道安禄山在边境做了很多手脚,原本很安稳的胡族被他搞的一次次嫁祸于大唐的谋杀而对大唐有了刻骨仇恨,那些训练有素的胡兵又怎是徐敬业那些乌合之众可比,结果陈留、洛阳一下就沦陷了,而唐玄宗发明的宦官监军制度,又使索贿不成的宦官陷害忠心耿耿的战将,唐玄宗听信小人之言,杀了英勇善战的名将高仙芝后,他又靠谁去抵挡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呢?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二篇:潼关保卫战
本篇内容提要:唐玄宗杀了高仙芝后,他能用的大将只有哥舒翰了。哥舒翰与安禄山是死对头,所以他本是杨国忠的一张牌,杨国宗要利用他对抗安禄山,皇帝要在两位番将间搞平衡,所以哥舒翰的官职和拥兵数量几乎与安禄山是一样的。可是安禄山反叛后,杨国忠害怕哥舒翰一手遮天对付自己,就想让他和安禄山决一死战,利用安禄山杀了他。杨国忠的诡计得逞了,可是潼关落入了安禄山手中,从潼关到长安沿途的守将和兵勇都作了鸟兽散,长安危在旦夕,这可是杨国忠没有想到的。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三篇:马嵬坡
本篇内容提要:安禄山就要杀进长安了,唐玄宗只好带着嫔妃、亲王、皇孙、禁卫军和宦官们仓皇出逃,他甚至没来得及通知住在宫外的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一行人千辛万苦走到马嵬坡时,满肚子怨气的禁卫军再也不肯往前走了,统帅陈玄礼为了安抚将士,加上他自己对杨国忠早就不满,就向将士们试探杀杨国忠能否平怨气,禁卫军众口一词此乃他们的共同心愿。当陈玄礼向皇帝禀告时,皇帝还没来得及回复,杨国忠就死在了将士们的乱箭之下。木已成舟,唐玄宗只好夸奖将士们做得对,可是将士们怕杨贵妃报复,不肯散去,无可奈何的唐玄宗只好同意他们绞杀杨贵妃的请求。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的第二天,太子李亨也离他而去,唐玄宗的时代就此结束。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四篇:肃宗即位
本篇内容提要:马嵬坡事变非常蹊跷,让禁卫军将士们吃尽苦头的是仓皇出逃的皇帝,他们和杨国忠并无过节,为什么会把帐都算在杨氏兄妹身上?杀了杨氏兄妹后又为什么会一致拥戴太子即位呢?没有证据证明太子李亨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但他和杨氏兄妹有过节却是事实。杨贵妃曾经以求皇帝赐死的方式劝阻唐玄宗令太子监国,太子在杨氏兄妹被杀时,最起码也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总之,一切都是那么机缘巧合又顺理成章,太子即位是人心所向,消息传出后,安禄山的手下有几千人投诚,后来成为肃宗时期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李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来了,他们带来的是大唐复兴的希望。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五篇:平叛之路
本篇内容提要:唐玄宗如果不听杨国忠的怂恿,让哥舒翰坚守潼关,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进攻范阳,长安就不会失守,安禄山之乱也会更早平定;唐肃宗如果听从李泌的建议,不要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而是先捣毁安禄山的老巢范阳,战争就会提前五年结束,洛阳也不会再次沦陷。可怜大唐人民要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绵延的战争中,叛匪、大唐的雇佣军回纥兵,以及大唐的政府军对人民都很残暴,导致洛阳城的建筑物全部被毁,民众无论贵贱都只能以纸为衣。安禄山之乱能够得以平息,应该是当时人民生活比较富足,大唐尚得人心,人民并不会站到安禄山一边,可是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国本就要动摇了。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一篇:宦官乱政
本篇内容提要:那个为李白脱靴的高力士,是大唐第一个炙手可热的宦官,不过他是个忠诚守本分又聪明的好太监,虽然得宠,风光甚至比过了太子,却很为皇帝着想,还能充当君臣之间的润滑油。可是,中晚唐的宦官就完全两样了。皇帝觉得宦官没有地盘也没有子女,不会像安禄山那样叛乱,就把保卫皇帝的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有了兵权的宦官,皇帝都是他保卫的了,能不嚣张吗?所以哀帝之前,大唐九个皇帝只有两个不是宦官拥立,却又都是被宦官杀掉的。宦官的势焰熏天,可谓无以复加。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二篇:藩镇割据
本篇内容提要:唐玄宗时,藩镇的总兵力是中央军的五倍半,这才酿成安史之乱,可是此后的帝国都没有任何反思,藩镇的数量不降反增,尤其是许多藩镇的统治系统,是由最高长官,即节度使私自任命镇将的,因此,镇将强悍时,就能驱逐节度使,节度使强悍时,又能对抗中央,所以,中晚唐的藩镇都成了半独立王国,中央就像个橡皮图章,这样的帝国都能苟延残喘,主要是因为各藩镇之间也要内战,他们不能一家独大,所以没有人能够一统天下,但皇帝要忍气吞声看各藩镇的脸色却是无疑的,所以,自玄宗开始,大唐有三个皇帝在叛军的逼迫下只能仓皇出逃成为流亡天子。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三篇:朝臣内讧
本篇内容提要:唐玄宗后,藩镇割据的同时,朝臣们也分成两派斗得不可开交,一派是自北朝以来延续数百年的关东世族,一派是进士出身的科举官员,因为出身不同,政见也不同,他们各自和不同的宦官勾连,哪个宦官得势,哪个派系就占上风,占了上风的派系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压不同派系者,如此你死我活,此起彼落地斗了半个世纪,人才被扼杀,国力被消耗,即使后来内讧结束,能够改变帝国命运的内部力量也已荡然无存,亡国便成了必然结局。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四篇:胡人添堵
本篇内容提要:安史之乱后,朝廷和手握重兵的藩将互不信任,朝廷怕藩将造反,藩将怕兔死狗烹。仆固怀恩正是这样一个劂功甚伟的蕃将,也正是在这样互不信任的背景下突然反叛。当时的大唐,一边深受吐蕃的挑衅和威胁之苦,一边还要忍受回纥雇佣军的傲慢与狮子大开口,怀恩的叛乱虽然因为怀恩暴毙途中而结束,但无疑加快了帝国灭亡的速度。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五篇:大唐灭亡
本篇内容提要:大唐灭亡前,人们的道德大概已经十分败坏。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士兵和农民在黄巢的带领下揭竿而起,起义军进入长安后主动帮助贫困的百姓,可是四个月后兵败撤离时,受过恩惠的百姓竟又欢天喜地迎接官兵,用砖头瓦块对待帮助过自己的义军,这种举动刺激得黄巢血洗长安,也使黄巢成为一个很难评说的历史人物。黄巢的失败是因为斗不过沙陀人李克用率领的乌鸦兵,再加自己内部出了叛徒。这个叛徒名叫朱全忠,他背叛黄巢后又背叛大唐,然后自己称帝,国号梁。自此,大唐亡,五代十六国开始。
第五章: 唐诗精神 第一篇:盛唐气象
本篇内容提要:一说唐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但李白的艺术成就比不上李商隐。李白的诗是想到哪说到哪,很多是大话、疯话、牛皮话,但是他自己乐意说,别人也乐意听,还百听不厌。盛唐是包容的时代,既容得下武则天这样的女人,也容得下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当然更容得下李白这样的狂人,所以并不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李白能够成为时代的形象代言人。
第五章: 唐诗精神 第二篇:多样与统一
本篇内容提要:盛唐最有成就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和王维。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豪情万丈,无拘无束;诗圣杜甫则忧国忧民,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而且句句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许多作品,既是诗,也是禅。大唐开明的态度和开放的政策,造就了文学艺术的生机勃勃和百花齐放。不过,建功立业是唐人的向往,所以,边塞战争从来就是唐诗的主题之一,李白、杜甫和王维都将目光部分地投向了边塞,但边塞诗的代表,还得首推岑参。
第五章: 唐诗精神 第三篇:怛罗斯
本篇内容提要:英勇善战的名将高仙芝是唐玄宗听信小人馋言被冤杀的,可是,战功赫赫的他,在天宝九载以签订和约的名义诱骗石国国王并将之俘虏,破城之后,还屠杀了当地的老弱病残,用这种背信弃义极不人道的方式取得胜利,皇帝会赏赐,上帝却不会赞赏,他的被冤杀,也许是一种报应吧?这次事件同时也造成原本依附于大唐的印欧系民族联合阿拉伯人进行报复,于是发生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高仙芝也在这次战役中一败涂地。
第五章: 唐诗精神 第四篇:新的诗风
本篇内容提要:初唐和盛唐,诗人们更喜欢古体、五绝和五律,七律是杜甫发明的。格律诗因为讲究平仄,错落有致,读起来特别好听,有一种音乐之美,但五律因为字数太少不能尽兴,所以七言和律绝慢慢成为主流。程式化规范化的七律,也比较符合安史之乱后人们追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心理,尽管它因为过于工整而难免呆滞,但中晚唐文坛依然人才辈出,诗的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都远胜于前,包括边塞诗也由初唐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更在乎内心感受而变得更细腻。而且,七律呆滞的缺憾后来也由晚唐五代兴起的”长短句“(词)来弥补了。
第五章: 唐诗精神 第五篇:知向谁边
本篇内容提要: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似乎换了一个样,皇帝的风格变了,民间的服饰变了,整个社会的气质都变了。变化与两件事有关,这就是科举制与两税法。这两项变革都是有利于庶族地主阶级的,因此,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也成为大势所趋。只不过,诗风最通俗易懂的杜甫也可以写极其高雅的七律,这同样体现出个性张扬的大唐精神。为这种精神做了总结并画上句号的是黄巢。大唐灭亡后,长安永远不再成为帝都,代之而起的将是新的城市和几乎全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