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青岛参加了四年一度的世界结构控制和监测大会(the 7th world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大会主要围绕structural control 和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两大方面,邀请了国内外很多有名的大牛出席,例如国内的欧进萍院士,李惠教授,Caltech的James Beck教授,UIUC的spencer教授,横滨国立的Fujino教授等等。这些教授早年很多都是从事结构控制方面的研究,但后来将研究延伸到监测上。
因为我本人目前做的课题是SHM,自然所以对这方面的进展比较关心。就这次的大会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来说,大部分的SHM项目主要是针对大跨度的桥梁,少部分是关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这也许是因为大跨度桥梁上可以做文章的内容会比较多,如斜拉索的应力,桥面与车辆的耦合效应,塔楼在强风地震下的响应等等。而一般的建筑的监测关注点基本是在风效应和地震响应上,相关研究内容会少一些。
作报告的单位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内,少量是美国、日本等,这当然这也与国内的大量的基建设施和规模有关。
近几年大火的人工智能也在这次的大会的各种报告里面反复出现,大多还应用在实验模拟或者数值模拟的例子中,但其实大概在8,90年代就有学者应用神经网络在结构的破坏识别上,近几年的论文很多只是将更换了不同的方法,例如SVM,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等,这些方法目前需要较长的耗时进行训练以及训练的模型存在case by case的问题,能否在实际建筑中广泛使用还有待观察。
听参加会议的一个教授说,最早的几次的世界大会的名称是叫 world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而没有monitoring,monitoring是后几届才加上去。这也说明了健康监测在土木领域还是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舒适度的时代,还有很多的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
最后附大会相片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