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你是不假思索懒惰地全盘接收信息?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吗?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你是只愿听价值观取向和自己相似的观点,党同而伐异?还是能够控制感情冲动,做出理性的判断?
作者简介
尼尔·布朗,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德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近期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与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对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做出选择,一种是不管读/听到什么都一股脑接受,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但没人会心甘情愿的沦为他人思想的奴隶。/*我怎么见过那么多拿着别人嚼烂的观点侃侃而谈的人呢*/另一种方法是提一些较有力度的问题,以便对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到底有多大价值自行做出判断。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的对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批判性思维其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一套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的提出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但对各种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淘金式思维。自己选择该相信什么该忽略什么,带着态度读书,作者在想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在一场互动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的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读书标记重点,充分理解作者理论,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淘金式思维常质疑读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的评价所读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结论。淘金式思维清单:
1.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2.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他记下来
3.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4.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杀人犯中绝大多数都是惯犯”大多数是什么概念?是否意味着剩下的少数人仍有相当数量的杀人犯出于一时冲动枪杀了亲人?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找到正确答案,而一旦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情况就截然不同。因为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的期望值一致的描述,这样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话加以排斥。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用这种方式来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就意味着你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漠不关心。/*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声音,缺点是使人故步自封自以为是*/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要求我们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主张。透彻理解并客观评价各种纷杂的观点,然后选出合理的观点。/*辩证的检查自己的观点就是一个排错的过程,拍错后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思想更开放吧*/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来取长补短,将别人当做你最有价值的资料库。本书所谓的价值观,是指人们认为比较有价值而没有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你会发现正是人们赋予抽象观念的重要地位对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你希望自己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这样问题可以拓展你对价值观的理解。
虽然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仔细聆听那些和自己价值观取向不同的人的观点,但靠价值观建立起来的最显著的社会联系还是价值观之间的相似性。我们许多最有价值的社会交往经历都始于和那些拥有同类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这方面我们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量理解那些和我们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推理方式。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要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向左的论证。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改变过去坚信的观点,可能会让你在众人面前承认过去自己错了一样,觉得有失颜面,但其实你在成长不是吗?如果执迷不悟则变成弱势批判性思维,每个人文化价值观念不同,认清自己的情感,兼听则明*/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很多人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那样好奇偏要刨根问底。当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你好学上进本意是好的。/*即使你目的是想推翻别人也给人点面子,没看上面说要恭谦有礼么?*/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最好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不温不火,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儒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身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
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又大方的表达异见,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不要一旦有人不同意你的结论就马上剑拔弩张。多思考“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当一个人特别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对那些已经证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实退避三舍时,他就已经钟情于“似是而非”了。因为我们对面对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构成了一道墙,屏蔽了真实世界。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情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少有人走的路》: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说的就是这种行为*/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客观评价他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须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如果找不准作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是什么和应不应该
是什么,是不是,这类问题属于描述性论题,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应该不应该,这类问题属于规定性问题,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当论题没有直截了当的说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结论。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所谓结论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抵制自己的这种思想:陈述这个论题的方法只有一种,其他都是错误的。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有说服力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指结论,乙是指结论的支撑材料。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它们来源于分析推理,结论是一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成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大规模室内养殖不应该合法化,还有其他更自然的方法来生产我们所需的食品”前半句是结论,后半句是支撑观点。上述用来支撑结论的看法本身并不是一个结论,因为它是用来证明别的论点。你相信一个结论时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找到结论后应审视其支撑这一论点的材料,材料的真实性啊逻辑关系啊等。应该有其他方法并不能说明大规模室内养殖就不应该合法,构不成因果关系*/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1.确定论题是什么。结论是对论题的回应,知道论题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
2.寻找指示词。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指引:因此、由此可知、证明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都在文章开头和结尾
4.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等
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有些立场是可预见的
6.问一问”所以呢?”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1.写作之前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2.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它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可信度的基础。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
有时候一个论证只包含单个理由和结论,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很多理由用于支撑某个结论。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在我们使用的术语中,论证Argument和推理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只有推理和论证才有可能存在逻辑错误,因为一个理由本身是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种逻辑关系。
论证的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找出结论,然后我们要适当地问一句为什么。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对方的推理过程。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形
证据指人们用来为其断言为真的某事提供证明的信息。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它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随着你充分思考结论的支撑理由及其内在含义,你将逐步得出稳妥和扎实的结论。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1.圈出指示词
2.用不用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划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
3.在也变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读完长篇大论时,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我们常常想当然的误解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的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找准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这些词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歧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因为有人要你接受他的结论,因此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容易被做出多重解读。
找关键词的线索
1.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
3.留意抽象的关键词
4.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下不同的定义
检查有没有歧义
第一个障碍是你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如果你找到了一处歧义,不断问自己:作者这样说什么意思?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语境是指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如果你和想要说服你的人在论证过程中对术语的理解有偏差,那么你首先就要解决这些偏差,然后才能接受他为你展示推理的过程。要仔细检查上下文来判定关键词的意思。/*和需求文档一样,把关键词统一定义一下*/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词的意义通常表现为三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和具体标准定义。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全球变暖还是气候改变?人们对这些选用的术语和词组的不同情感反应会大大影响到我们对论证的评价,术语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外延意义指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内涵意义是指我们对术语所附加的感情上的联想意义。这些术语让思维暂时短路,通过直接连通感情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了人们的思想。任何一个想利用语言来激发我们情感共鸣的人都会利用这些可能藏在我们心中的感情。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要时刻留意歧义,反复回想自己要说的话,找出任何一个有可能模棱两个的陈述。写作无须是一种完全孤独的活动,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注意他们使用这个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的差别。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论证中有一些是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我们把没有说明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要找出这些假设。假设有下列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到哪儿去找假设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列举出的种种理由,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宁要哪个
价值观本身并不能成为理解的有力向导,能导致你对一个规定性问题作出与别人不同的回答的,是你对所持的特定价值观的相对认同的程度。一个人的价值观常常是不会说明的,但是那个价值观选择无论如何都会对他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他选择捍卫这一结论的形式。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当你发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倾向,你不应该期望他在讨论不同的辩论时还会持有相同的价值倾向。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辩论中所持的立场带来的结果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主要取决于个人价值倾向。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1.调查作者背景
2.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重要?
3.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5.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例如个体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价值观及其相对性
一个价值取向需要有证实它的理由,正如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研究其推理过程,然后形成我们的评价。
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的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2.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将自己置于作者/反对者的立场
4.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5.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做假设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如果没有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影响你的论证,你根本就不可能写作。你的价值观通常都没有明说出来或假设是成立的,这样读者常常会完全错失它们。写作时尽量揭示那些引导你思绪的假设,给那些试着接受你的交流者一个公平的机会来全面理解你的论证。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论题、结论、理由、意义不明的词汇、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注意这些问题能让你理解交流者的推理过程,也让你了解论证的扎实部分和薄弱环节。接下来的章节集中论证结构能否站得住脚。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谬误就是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有三种常见的谬误: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属于推理谬误,因为进行论证的个人品格或者兴趣如何通常和其作出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它是在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比较你和作者的理由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的错误那就是谬误咯
6.看看是否存在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滑坡谬误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大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依据。
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的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了这一事件。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标签,然后我们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我们就知道此事的起因。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问自己:作者有没有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欺骗我们?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仔细检查其理由,就好像把恶语中伤的方法颠倒过来。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如退学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不好的。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不该那样底气十足。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的说出理由的过程。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忽视了相关证据并含带偏见。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一个人的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不厌其详而又引人入胜的描绘或是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我们把这样的描述成为典型案例。因为具体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问自己: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诉诸感情谬误*/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通过引用当事人的话,尤其是名人的话,来说明一个想法是好是坏,这就是当事人证词。当事人证词也是一种个人经历。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专家论证,而你别无选择只能依赖他们,要样样精通我们既无时间也无知识储备。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问自己:这个专家对所谈论的主题知道多少?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引用套引用指一个专家引用另外一个专家的话来证实某个观点。问自己:那个原始专家的断言有多大可信度?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见闻的是我们所愿意见闻的,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侧面。最可信的报道往往是基于最近的观察,而且是几个人处在最佳环境里同时得来的观察,他们对所观察的事件没有期望值,同时也不带任何偏见。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研究报告通常是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的收集观察数据。科学方法力求避免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时携带许多内在偏见,避免我们的直觉和尝试中存在的种种偏见。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使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1.研究的质量和人为因素变化非常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事实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3.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支撑结论。
4.研究人员也有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同样会存在偏见。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多么客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4.只有和我们研究过的事件类似的情况我们才能加以概括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调查问卷通常被用来测试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
1.你不能想当然的就认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
2.很多调查问题的措辞含糊不清,可能引起歧义或曲解
3.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比如有引导性的问题
确定你程序的质量,你就可疑选择做出自己的合理概括,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个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叫做类比论证。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关注两个因素:
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通常情况下,相关的相同点比相关的不同点所占的比例越大,类比的效力就越高。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在开始独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一套程序或规则来指导研究的过程,这些程序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法论。做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留精确的可随时查看的记录。最后,记住你的研究结果所存在的局限。
第9章 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人类都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1.很多件都可以通过各种互相代替的原因来解释
2.专家可以通过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这类证据不是一目了然的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我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还有什么别的可能导致这个结果?如果这个解释是错的,还有什么解释可以说得通?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找出一件事的简单而又单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联合起来的结果。如果不能考虑到原因的复杂性,就犯了过于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混淆谬误指将时间的起因和结果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事后归因谬误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后。一件事紧接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很多事件并不只有一种解释
在基本归因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别人的行为动因看成是来自其内部的因素,而不是来来自外部的因素。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多寻找替代原因,比较它们的可信度。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版本来帮助你扩大见解的范围。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数据统计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数据统计可能而且经常欺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证明的一切。两种不同的提供数据的方式就可能产生欺骗性。(图标坐标轴数值)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搞清楚数据是如何采集的,数据统计往往只是基于事实作出的一些估计。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第一种策略是对持论者的数据视而不见,问自己:什么样的数据统计能作为证据对证明他的结论有帮助?然后将所需的数据和被提供的数据比较,如果很难吻合你可能就发现了一个数据上的欺骗。另一个策略是检查持论者的数据,问自己: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再与持论者的结论作对比。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当只有绝对数值摆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帮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当只有百分比出现在眼前,问一问是不是绝对值会丰富它们的意义。去年,城里公司数目增加了75%,实际可能是从4家增长到7家。问一下:这是和……比较?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几乎任何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当你发现那些是你比较信服的理由时,想想作者可能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信息,那些你还没能揭示出来的信息。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1.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2.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结论会有不同吗?
3.不同价值观处理这一问题会有什么不同?
4.事实断言的来源是什么?
5.有没有理由提议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注意被提倡的行动的潜在的负面效果。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推理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完整的,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其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后才能得出来。我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参照体系和背景,目标千差万别,这样我们在决定将理由和结论链接起来的时候必然会被不同的假设所吸引。
二分式思维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二分式思维法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只有两个答案。用此思维方式的人不能理解语境对特定答案产生的重要性,二分思维限制了人决定和选择的范围。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回答限定性问题,如:是不是应该……?使用条件句寻找多个结论,在条件句中我们陈述一个假设的条件,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使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来为这些结论提供限制的语境,为结论添加限制将会让你远离二分式思维。/*不同条件限定下有不同答案,好比人在不同压力下的状态,水在不同温度的状态*/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把要不要关闭酒吧转化成应该如何解决大学生酗酒问题,当一个规定性论证中的理由是表达实际存在的问题时,寻找这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与《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一样的观念,已解决问题为导向,不纠结于当下的问题,歪果仁的书看的越多越发现理念惊人的相似*/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有些结论可能比其他结论更站得住脚,而最值得相信的结论应该是那些最能影响到你对作者的推理进行反应的那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