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陈挺,是在大三上学期《刑法实务》课上。那个因破获文物走私案而成为校园传奇的学长,就坐在她斜前方两排的位置,低头记笔记时后颈的骨节清晰可见,与想象中威风凛凛的形象相去甚远。
“看入迷了?”同桌王晓楠用手肘捅了捅她,压低声音,”要不要帮你递纸条?”
李墨慌忙收回视线,脸颊发烫:”胡说什么!我只是...好奇而已。”
下课后,一群新生立刻围住了陈挺,七嘴八舌地请教问题。李墨收拾书本的动作不自觉地放慢,耳朵竖得老高。
“学长,媒体说您凭一己之力破获大案,是真的吗?”
“陈学长,《法治周刊》那篇专访里提到的证据保全技巧能再讲讲吗?”
“请问加入辩论社需要什么条件...”
陈挺的回答温和而克制,不时将功劳归给同伴。李墨注意到他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拇指摩挲食指关节——这是她上周在校报人物特写中读到的细节,记者形容为”思考时的无意识动作”。
人群散去后,李墨鼓起勇气上前:”学长,我是三班的李墨...能请教您一个法律实务问题吗?”
陈挺抬头,眼睛在镜片后微微眯起——这是阳光太强时的习惯,那篇特写也提到过。李墨心跳加速,她几乎能背出关于陈挺的每篇报道。
“当然,什么问...”陈挺的话被手机铃声打断。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嘴角不自觉上扬,”抱歉,我得接这个。”
电话那头传来清脆的女声,即使隔着一段距离,李墨也能听出是文学社的林小柔——校园八卦版块的热门人物,陈挺传说中的”绯闻女友”。
“嗯,刚下课...没问题,七点见...记得带伞,天气预报说晚上有雨...”陈挺的声音轻柔得不可思议,与刚才回答学术问题时的沉稳判若两人。
挂断电话,他似乎才想起李墨的存在:”抱歉,你刚才要问什么?”
“关于证据收集的合法边界...”李墨重复道,同时偷偷打量陈挺的表情——那上面还残留着与林小柔通话时的温柔痕迹。
二十分钟后,李墨不仅得到了详尽解答,还被邀请加入陈挺负责的法律援助小组。走出教学楼时,她的笔记本上多了一串电话号码和”有问题随时联系”的承诺。
“天啊!你要加入陈学长的团队?”晚饭时,王晓楠的惊呼引来周围几桌的侧目,”你知道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吗?”
李墨搅动着碗里的汤,想起陈挺说到兴奋处会在空中比划的手势:”他只是...比想象中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王晓楠夸张地翻了个白眼,”上学期省检察院想挖他实习,他拒绝了,说要专心学业!那可是省检啊!”
李墨没有接话。她想起陈挺桌上那本《正义的慈悲》——林小柔送的生日礼物,扉页上的赠言被校园八卦杂志反复解读。传奇之所以为传奇,正是因为常人难以企及。
第二天周六,李墨按照约定来到校门口集合点。陈挺已经在那儿了,身边是传说中的”F4”其余成员:富二代转型商业奇才的张子豪,计算机天才周明,以及...李墨眨了眨眼,确认自己没看错——那个几乎从不参与公开活动的赵岩。
“李墨!这边!”陈挺招手,”今天我们要去几个地方,正好带你熟悉下小组工作。”
张子豪倚在他那辆醒目的奔驰旁,墨镜下的嘴角带着玩味的笑:”新成员?欢迎加入'陈教授'的粉丝团。”
“少来。”陈挺轻捶了他一下,转向李墨,”别理他。今天我们要去我以前兼职的几个地方告别,已经被正衡律所录用了,下学期继续实习。”
李墨惊讶地瞪大眼睛:”正衡?就是北京那个...”
“缘分吧,大二研学旅行前就在那儿实习过。”陈挺笑了笑,转向远处,”啊,小柔来了!”
林小柔小跑过来的样子像一阵清风,白色连衣裙在阳光下微微透光。她自然地站到陈挺身边,两人之间那种无需言明的亲密感让李墨胸口莫名发紧。
“这是李墨,新加入援助小组的。”陈挺介绍道,”这是林小柔,文学社的...”
“我知道,”李墨急忙说,”我看过你的诗,《光与影的边界》...”
林小柔眼睛一亮:”你读文学?”
“偶尔...”李墨的声音越来越小。近距离看,林小柔的眼睛比传闻中还要明亮,笑起来时右脸颊有个若隐若现的酒窝。
第一站是西门外的”老黄面包店”。推开玻璃门,烤面包的香气扑面而来。柜台后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抬头,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哟,我们的大律师来了!”
“黄叔。”陈挺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雀跃,”带朋友来尝尝您的手艺。”
老黄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端出刚出炉的牛角包:”陈小子第一次来应聘时,紧张得把面粉撒了一地!谁能想到现在...”
“黄叔!”陈挺耳根通红地抗议,引得众人哄笑。
李墨默默观察着这一幕。报道中的陈挺总是冷静睿智的形象,而此刻因为被揭短而窘迫的样子鲜活得多。
“给,尝尝这个。”林小柔将一个蔓越莓司康推到陈挺面前,”你最喜欢的。”
陈挺道谢时两人的手指在碟边短暂相触,又迅速分开。李墨注意到陈挺的耳尖更红了。
告别时,老黄塞给陈挺一个纸袋:”路上吃。以后当了名律师,别忘了回来看看。”
“不会的。”陈挺紧紧拥抱了这个曾经给他早餐和人生建议的长辈,”谢谢您的一切。”
第二站是市中心的”蓝山咖啡”。陈挺曾在这里度过无数个打工的夜晚。
“就是在这,我遇到了来'视察'的张公子。”陈挺指着角落的一张桌子调侃道。
张子豪夸张地捂胸:”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端咖啡的服务生,现在是我公司的法律顾问?”
店长亲自出来迎接,宣布今天所有饮品免单。当一杯精致的拉花咖啡放在李墨面前时,她惊讶地发现奶泡上勾画的是法律天平图案。
“陈挺最拿手的就是这个,”店长骄傲地说,”虽然一开始拉得歪歪扭扭...”
又是一段李墨从未听说的往事。她突然意识到,关于陈挺的媒体报道只展示了冰山一角,而那些真实温暖的细节,都藏在这样的日常场景里。
最后一站是学校图书馆。陈挺带着大家来到法律区最角落的一张桌子:”我大一那年几乎住在这儿。”
“何止,”周明插嘴,”有次闭馆音乐响了半小时他才反应过来,差点被锁在里面。”
赵岩突然开口:”《法律解释的艺术》,就是在这看完的。”这是李墨今天第一次听到他说话,声音低沉得意外。
陈挺惊喜地转向这位沉默寡言的室友:”你还记得!”
“你看了三遍,做了78页笔记。”赵岩推了推眼镜,”我整理的。”
众人目瞪口呆。张子豪最先反应过来:”老赵!原来你一直在暗中观察我们!”
“只是习惯记录。”赵岩又恢复了沉默,但嘴角有一丝几不可见的弧度。
离开图书馆时,天色已晚。陈挺突然停下脚步:”等我一下。”他跑回馆内,几分钟后出来时手里拿着一本书。
“《正义论》?”林小柔认出了封面。
“嗯,第一次读就是借的这本。”陈挺轻抚书脊,”该还了。”
一滴雨落在李墨鼻尖,接着是第二滴、第三滴...转眼间大雨倾盆。
“我就说会下雨!”陈挺得意地撑开伞,自然而然地倾向林小柔那边。
张子豪吹了声口哨:”周明,老赵,咱们三个挤一把吧,别打扰人家。”
林小柔作势要打他,却不动声色地往陈挺那边靠了靠。李墨默默接过周明递来的伞,注视着前方共撑一伞的两人——陈挺刻意放慢脚步配合林小柔的步调,而林小柔说话时会不自觉地仰头看向陈挺,雨幕中他们的背影如此和谐,仿佛一幅早已构图完成的画。
回校路上,李墨得知了今天的真正目的——帮助赵岩融入集体。
“老赵是我们宿舍的'隐形人',”周明小声解释,”两年说的话加起来不超过一百句。”
“但他刚才主动开口了!”张子豪兴奋地说,”陈挺的主意果然有效,带他重走我们的大学生活轨迹...”
李墨恍然大悟。原来这场”告别之旅”其实是为沉默室友精心设计的社交实验。她忍不住回头看向队伍末尾的赵岩——他正盯着路边一朵被雨水打湿的野花,神情专注得仿佛在研究什么珍贵文物。
晚餐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席间,陈挺接到一个电话,回来后表情复杂:”我爸...病情又反复了。”
桌上一片寂静。林小柔轻轻握住他的手:”需要回去看看吗?”
“周末吧。”陈挺挤出一个微笑,”正衡那边还有很多手续...”
“别担心,”张子豪突然说,”我家私人医院的专家团队随时待命。”
周明点头:”车也随时可用。”
赵岩默默递过一张纸巾——陈挺甚至没注意到自己手心的汗。这细微的关怀比任何言语都动人。
回宿舍后,李墨在日记本上写下:”传奇之所以为传奇,不是因为完美无缺,而是明知前路艰难,仍有人愿意并肩同行...”
她想起雨中那一幕,笔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有些故事,注定只适合旁观。”
窗外,雨后的月光清澈如水。某个男生宿舍里,四个影子在窗前晃动,时而爆发大笑,时而安静低语。而在不远处的女生宿舍,一个穿白裙子的女孩靠在窗边,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含笑的脸上。
大三的第一周刚刚开始,青春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