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则新闻:
“4月23日,甘肃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一名初二男生被五名学生殴打,之后抢救无效死亡。5月1日下午,被害人的尸检报告显示是颅脑严重损伤而死亡。”
这是典型的校园霸凌。这是一群未成年孩子,对另外一名男生施暴,将人致死的案例。看了之后,内心非常沉重,仔细追踪思考:他们为何那么恨!他们为何又那么坏!难道他们生来就是个坏人吗?若不是,他们是何时变坏的? 他们又是如何变坏的呢?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者,只有搜集更多资料,了解更多信息,才能对这个事件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但我今天只想从心理角度谈谈我的观点。心理学认为: 人没有生来就是好人或坏人。人是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时间里遇到了特殊的事件,才给人贴上了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若改变环境与时间,人也许给贴上新的标签。
因为发展心理学认为:七岁是人道德人格形成的前置阶段。中国有句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看小,是因为三岁是小孩子感觉发展完善阶段;七岁是人道德良知形成时期。道德的发展是基于人的同情心。人有了同情心,才会发展出道德与良知。七岁时,正是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不仅要多关心孩子,传递爱心,也要多引导孩子帮助人,怜悯照顾穷苦人,激发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这是仁义道德前置发展时期的开始。
七岁左右的孩子,沦为留守儿童,或因特殊事件,失去父母关爱,内心就会因失去亲情关爱产生了无奈、怨愤、仇恨的情绪。过早引入竞争会使人会失去同情心,失去关爱。在学校考试是彼此竞争心理体现。竞争常使人失去同情心,并把人内心产生报复、仇恨的情绪合理化。
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致同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学间关系日趋紧张,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得不到亲情关爱,内心充满怨恨的孩子,自控能力特别差;加上学校频繁考试竞争,同情心谈化,仇恨怨忿加剧,农村地区,留守孩子为主的中学,校院霸凌事件就会相应增多。这是从专业角度的深思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