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也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形式,其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古时,楹联不仅被贴在建筑物上长久保留,而且受到读书人的喜爱。古往今来,很多读书人的书房中大多悬挂有自撰的楹联,是为“书联”,显示了书房主人的理想、追求、志趣和抱负,构成了他们的人格写照。
周樣书房联作品《常持清净戒 应生欢喜心》
南宋大诗人陆游嗜书如命,把自己的书室取名为“书巢”,自撰楹联为:“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感慨自己的岁月年华都伴着读书而过,而且从早到晚不知疲倦。“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大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斋上撰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清风、明月、茅屋、村舍、书声琅琅,这副楹联展现了在一派桃花源般的悠然景致下,书斋主人在此读书到天亮的奋发精神。和郑板桥相似,用书斋楹联激发自己读书热情的还有明代文人陈继儒,他工诗善文、博古通今,有一副书斋楹联:“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一个人读书,闭门就能隔离世俗的尘嚣,可见书屋的主人淡泊高远的心境,非一般为名利束缚的凡夫俗子所能达到。
周樣书房联作品 《万类静观无异致,九流精品在斯文》
事实上,除了鞭策与励志,很多文人的书斋楹联还是人生气节的表现。明末崇祯年间的进士金声,字正希,清兵入关后,他组织义师抗清,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金声生前书斋有一副楹联为:“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战死;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炼,文通即是运通。”让人为一介文人的铮铮傲骨而震撼感染。与之相似的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一生高风亮节,宁肯饥寒交迫也不与清廷合作。他晚年的书斋名为“湘西草堂”,其上写有“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理”的联语,此联语上联表现了他与孔孟之道的旧经学彻底决裂,要开拓新儒学的人生追求,下联则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可谓一位爱国志士的内心宣言。
周樣书房联作品《胸中正气,雪嶺芭蕉》
纵观古今,在众多文人书斋楹联中,还有一些楹联反映的是读书人读书情趣的内容。例如,南宋文人楼大防(楼钥),官至枢密参知政事,其书斋楹联为:“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楼大防在联语中说自己是个惜时如金的人,平日里不愿和那些庸俗的“频来客”闲聊消磨时间,更喜欢邀请同道之人共同观赏奇书异卷,这则书联表现了他读书交友的高雅情志。另有清初的大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他才思敏捷、诙谐幽默,在自己的书斋“阅微草堂”撰写对联曰:“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对纪晓岚来说,沉溺书海如同寄情青山,伴着孤灯夜读,如同身边有最相思的丽人。可见,在他心中,读书之乐胜似“红豆相思”,这也不愧为大学问家的雅趣。
想不想,拥有一对自己特色的书房联?实力派书画家周樣老师为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