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为什么有可恨之处呢?因为他们可怜的人的背后是他们可怜的逻辑。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决定了他们现在的生命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非常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认知城堡同时也可能成为认知监狱”——给你提供安全感、确定感、稳定感的认知体系和框架反过来有可能牢牢将你囚禁。
2.自我囚禁的“受害者心态”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有“受害者心态”,老觉得别人在迫害自己,别人、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在给自己设障。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这种心态包含几个因素:
比如说,自己是无辜的,不仅无辜而且有才华特长。
这是“受害者心态”的一个潜在前提,对自己的认知或者对自身以及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成为各种感觉、判断、加工、整理事实、形成结论、作出选择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些他们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认知:比如“这个世界是嫉贤妒能的,总是不能容忍天才或者杰出的人”,而且,只要有这种认知,就一定会找到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与此相关的名人名言会自然映入眼帘。
3.事障易除,理障难消
由此我们发现,行动会遭遇两种障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另一种是深于我们内心的障碍。
中国古人把这两种障碍称为“事障”和“理障”,事障易除,理障难消。
如果你开车遇到一块石头挡路,你下车把石头搬走,事障就除了——事障是客观的监狱,你知道这个监狱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就会找到越狱的方法;
理障是内在于你的监狱,你自己就是你的典狱长和狱卒,无论如何都没办法飞跃认知监狱。而它最要命的地方在于你没有意识到它是障碍,不存在消除的问题;
很多人缺乏行动力不是因为事障,而是因为理障。
4.我们反复强调:认知始终是手段不是目的,人和其它动物的认知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比如蝙蝠使用超声波,以这种方式来感知障碍物和猎物只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捕食到它的猎物。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你要设定某个目标,就面临着两种障碍,其中一种就是内在于你认知的障碍——这是一个让人很尴尬的事实,因为认知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但认知本身自带障碍,当你使用这种认知方法和工具跟世界接触,发现哪儿不对劲的时候,你常常怀疑的不是你的工具和方法的问题,而会把这种问题归结于认知到的事实。
二、今日感悟:
1.学习的重要性,不要被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所限制。
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可怜,能够找出千百倍的理由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从而不付出任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