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写作是熟悉的陌生人。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写作文,一直到高中毕业,怎么也算写了 12 年,但是大学过后,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看似简单的敲打键盘,其实是把自己的心思袒露在众人面前,这并非意见容易的事。《坚持写下去的勇气》中,作者郑汝佑用自己的写作经历,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能够爱上写作并持久写作的秘密。
01 写作最好的状态
作者说:“是有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才能让我写出最纯粹的作品。”是的,最治愈人心的写作往往不是费尽心力往里面用文字表演,也不是为了发表而去写,只是想要把内心最纯粹的部分展示出来。
从 2021 年开始写作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了。最开始想要写作,并不是想着靠写作能够获得副业,只是单纯地想要靠写作治愈自我。那个时候,孩子不满 2 岁,闹腾厉害,家里琐事也很多,自己的性情也比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是不知所谓的恼怒。
开始写作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日常。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老师,是她让我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是可以发表的。于是,我将文章修改,拿去投稿,没想到真的就发表了。虽然稿费很低,但是心中无线骄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在报纸发表。
后来,我开始琢磨报纸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了,他们喜欢什么,我就写什么,基本是情感回忆类散文。我也摸清了很多报纸喜欢场面细节刻画,所以在这方面,自己也下了功夫磨练。慢慢地,发表越来越多。刚开始很自豪,到后来觉得越来越没意思,因为虽然写了很多篇文章,但是其实都是一个调性。也感觉自己是为了发表去写作,虽然文笔可能更好,但是却失去了灵魂。甚至有些画面自己空想出来,连自己也不知道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只是自己想让他发生。
于是后来,我给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涂鸦文件夹,当我每次因为投稿不想写的时候,观点界面,在涂鸦文件夹随心写下自己此刻的心情,或者最想做的事。写作是一个手和心都双向奔赴的行动,不仅仅手不停地在键盘上敲。
02 写作实现人生的无限可能
书中写到:“我们在看电影或追剧时,是被动的消耗性行为,而写作则是主动的创造性行为。”
众所周知,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和追剧,因为这是消耗性行为,不需要费脑,只需要跟着剧情走,然而,这并不能带给大家实际的帮助,而写作刚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很痛苦,但只要攻克,会有无限的喜悦油然而生,因为写作是创作出另一个自己的行动。
每次下班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卸下一身的疲倦和防备,都喜欢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或者追剧,感觉越刷越爽,越追越上瘾,因为这是不费脑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大脑喜欢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而每次我想着要完成一篇文章,要收集资料时,感觉就要在心里做出很多心理暗示:改写作了,不能偷懒,去写了,赶紧去写了。你看,就是这样心力交瘁,因为写作是在创作,创造另一个我,所以我的大脑很排斥,想让你放弃。但是,只要坚持下来了,就会发现,那种实现不可能的喜悦让我获取了人生的价值,这种愉悦持续更久。
当我拿出手机打算追剧的时候,就打开微信读书,读 10 分钟书。
写作不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既能,而是过程为主的习得,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生活不足于拘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