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犯了过错,请问,他会不会就是过错的真相呢?答案是:未必。这得看他下一步的棋子如何走动。如果他开启的是改过自新的模式,他的过错就是假相。如果他施展的是执迷不悟的魔法,他的过错就是真相。
对此,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错不是真理的主宰,而是谬论的牵绊。它代表着假、恶和丑的三方势力。过错,搅浑了真理池的那一汪清水。如果不能自证清白,那么它就极有可能会走火入魔,从而厚颜无耻地成为谬论的指挥使。
《左传》中有一剂文化的药方:“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相信配合着“过而不改,是谓无过”这位心理医生的救治,它的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迷途知返。
知错就改,是一个人的良心。执迷不悟,是一个人的恶贯。一旦恶贯满盈,他就极有可能会遭到天谴。
改过正过错是对真理的尊重,也是对最美的自我的忠诚。如果与真理渐行渐远,他将永无翻身之日,再想出人头地,势必会比登天还要艰难。你以为登天像登山一样,闹着玩呢?
所以说坚持错误就是对自己的失敬,改正过错才是对自己的尊重。错过错本身并没有正确与否之分,关键看你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否健美。
谨以“负荆请罪”为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知错就改的典范。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熠熠生辉。廉颇作为一员虎虎生威的战将,在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文臣蔺相如的背后,他竟然玩起了小心眼,使起了小性子,培养起了小家子的气概。好在蔺相如不和他一般见识,宁愿躲着他,也不愿意当面看他自取其辱。将相不和,往小了说,会影响人际关系;将相不和,往大了说,会祸国殃民。文臣和武将同朝为官,都是国家的肱骨。大家在人格上各自独立,在力量上互相支持。灵魂闪闪发光,理应肝胆相照。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谁怕谁的问题,只存在谁敬谁的问题。如果争风吃醋,他们就会把朝堂弄成一锅烧糊了的粥。到头来,他们只会在外交上演出“亲者痛、仇者快”的政治悲剧。
敬他,是自尊的侧面反映。因为你尊重了过错,所以过错也会尊重你。假如你改正了过错,你就是过错的救命恩人,过错理应对你感恩戴德。反之,倘若你拒绝改正过错,过错就会瞧不起你,并且认为你咎由自取,活该倒霉。
由于你的情感使然,过错也就有了善恶之分。最初的过错是应真理的邀约前来考验你的,给你施的一个障眼法。只要你能够揭开过错的面纱,你就可以目睹到真理的芳容。
吉星高照,好事将近。接下来的情形,想必就是鲜花与微笑、阳光和雨露、掌声与喝彩等这些钦差大臣们奉真理之命前来对你进行慰问的盛况吧!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是谓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