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型论”,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万物由这个型状复制而来;而亚里士多德作为继承者,发现其中的空无部分,更注重观察现实,研究万物分类、试图说明因果关系 。
书中雕刻大理石马的故事很有意思:一个人在雕刻马,而一个孩子问他在找寻什么?雕刻好了,孩子问他怎么知道里面有马?
首先在雕刻者的大脑中有马的形状,然后才是孩子眼里的找寻,逐步雕刻。
也许雕刻家大脑中只是一个大体轮廓,在雕刻中不断细化,但首先要有一个形象,因此不能说柏拉图的“理型”无意义,但理型变成“现实”需要一步一步的雕刻。
用现在的说法叫愿景,我会怎么样的一个场景,比如今后我能够面对很多人流畅地表达。
我的观点,不能简单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谁好谁坏,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必然关系。
我们需要柏拉图的理想(愿景),然后用亚里士多德逻辑推理逐步成为现实。
想说一下,亚里大多德之前,并没有哲学的说法,最初是一本后物理的书,被日本人翻译时,用易经的“形而上谓之道”取名为“形而上学”,现在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