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俗称芦苇;茎可造纸、盖草屋、编席等。根茎叫芦根,可供药用。穗可做扫帚。“苍苍”众多、茂盛。“白露”指秋天的露水;因为秋天五行属金,其色为白,故称。“白露为霜”言外之意是说待到秋露开始凝结为霜,芦苇变黄,就可以割下来使用了。
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贤人(品德高尚之人);《诗经》有三首诗用到“伊人”这个词,都是当贤人解。〈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大意:“更何况是贤人呢,怎么会不需要朋友?”〈白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大意:“让那些贤人啊,可以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汉代之后的古诗文中“伊人”也是当贤人解释。“在水一方”强调不是在蒹葭生长的这一方。
3.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从之”,找寻、到达、依从。“道阻且长”,道路险阻且漫长。“宛在”眼看着在;就在。第一章共八句,苍、霜、方、长、央为韵脚。
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萋萋”指草木茂盛。“晞”音“希”,晒干。“湄”音“眉”,河岸,靠近水边的草地;《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
5.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跻”音“机”,攀登。“坻”音“迟”,水中突出的高地,也就是水中突出的岩石,有别于水中的沙洲。第二章共八句,萋、晞、湄、跻、坻为韵脚。
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采采”茂盛,众多。“涘”音“似”;《说文》水厓也。《尔雅‧释丘》:涘为厓。水边的山崖之上。这种地方水位比较深,芦苇不可能生长在这一边。
7.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右”读音“以”;迂回曲折。这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康熙字典》特别加了编者按:“按:《唐韵》正音以。今从朱注。又,叶羽轨切,音以 (纸韵) 。《秦风》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按:《唐韵》正云:右古音以;历引经传子集证之,是直当读作以,非止叶音矣。”
“朱注”指朱熹《诗经集传》中对此字的注音。“叶音”即“叶韵”,南北朝时期,一些学者读《诗经》带地方口音,韵多不和,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
“沚”音“止”,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第三章共八句,已、涘、右、沚为韵脚。
赏析:
蒹葭即芦苇,它们大多生长在水中靠近岸边,它们是群生植物,一长一大片。本诗用“蒹葭”比喻普通百姓或常人。当“白露为霜(秋天的露水结成霜)”之时,芦苇变黄了,收割后可以用来制作草屋、草席、扫帚等,也是普通百姓在使用。
伊人即贤人,或者说是在儒家法门中修炼精进的儒生(包括朝廷官员);在中国古代,真正的读书人相对于全国人口,很少很少。
“溯洄从之”即逆流而上,比喻违背道德礼仪,却想找到贤人或修成贤人,那么道路险阻且漫长(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即顺流而下,比喻按照道德礼仪的要求去为人处事,就会看到那位贤人,乘轻舟正在水的中央。芦苇一般生长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域或岸边,而水的中央是深水区域,芦苇不生长在那里。所以“伊人”与“蒹葭”不在同一个区域。
本诗中“伊人”所处的地方,不管是在水一方,还是在水中央、水之湄、水中坻、水之涘、水中沚;这些地方都不可能生长芦苇,也就是“伊人”所处的位置一直没有跟“蒹葭”在一起。这首诗隐喻了,一位贤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将自己混同于常人。也就是说,古代的道德礼仪,对儒生言行举止的要求与平民(庶人)不一样。比如农民、工匠,天气热的时候干活可以打赤膊,儒生或朝廷官员在公开场合(包括闲居在家)都要求着装整齐。
我们都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去给蔺相如道歉时,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廉颇的用意是先自贬为庶人,因为只有庶人才允许打赤膊,才有可能接受鞭刑、杖刑的处罚。这是最大诚意的道歉。廉颇与蔺相如都是诸侯国的上卿,如果廉颇穿着官服去找蔺相如,那可能就失去了请罪的本意。
《礼记‧曲礼上》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大意:礼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罚不上及于大夫)。”文中的“刑”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鞭刑、杖刑等。下大夫及以上的官员犯罪,该流放的流放,该杀头的杀头,只是不受肉体上的处罚。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官员以道德礼仪来自律,有廉耻之心,不把自己混同于常人。详细解释及相关历史故事请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芦苇一片片白茫茫,秋天的露水结成了霜。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在水的一方。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险阻而且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的中央。
言外之意:“白露为霜”即天气开始寒冷;隐喻社会的大环境变得不好,人心复杂,道德在往下滑。真正的贤人不会混同于常人,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修炼自身。如乘轻舟顺流而下,或者说,用道德礼仪来衡量好人与坏人,你一下就能找到他(贤人)。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芦苇一片片白茫茫,露水成霜尚未干。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站在绿草茵茵的河岸。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险阻且难以登攀。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中的岩石上。
言外之意:“白露未晞”隐喻社会环境还是不好;贤人所处的环境也改变了,先是在绿草茵茵的河岸(在水之湄),而后是水中的岩石上(在水中坻);这两个地方都不可能生长芦苇;隐喻贤人不会混同于常人,只有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人,才能找到他(溯游从之),或者修炼成贤人。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芦苇一片片长势繁稠,天气寒冷,秋露结霜未休。我们所景仰的贤人,他处在水边悬崖上头。逆流而上想去找寻他(贤人),道路迂回曲折难求。顺流而下去找寻他,他就在水中的小沙洲。
言外之意:“白露未已”隐喻社会环境持续恶劣,人类的道德在持续往下滑。贤人所处的环境也在变换,先是处于水边的悬崖上,而后处在水中的小洲。这两个地方也不生长芦苇。想要找寻贤人就用道德礼仪来衡量;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想修成贤人也应该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人,而不能混同于常人。
结语:
〈蒹葭〉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您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位道德高尚的贤人,当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们就想到《诗经‧蒹葭》中说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我们找一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什么方面没有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做好呢?
修正自己,按道德礼仪的要求去做个好人,我们就会发觉生活的路变得很顺畅。“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目标就在我们的面前。
《礼记‧中庸》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大意:孔子说,射箭之道有似于君子之道,如果没有射中靶心,要回过头来找找自己的原因。
这个“靶心”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生的目标。《孟子‧离娄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中“行有不得”也就是遇到了“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情况时,我们用传统的道德礼仪来衡量,找一找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