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到我班上学习的孩子,我第一堂课必讲的,是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的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必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老师的教,不过是举一,这只是开始。
学生的学,先吃透这个一,最后能反三。
这里,我们要看到几层含义,
首先,举一是什么很重要。这个一,必须是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程中属于知识要点。所谓课程,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些点的互动,点的应用而展开的一条线。
举一,教师要把一讲透彻,让孩子把这个一彻底的消化,这是前提。严格的说,这个一也并非老师讲授,而是带着孩子自己去发现的。因为发现了一,所以就具备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条件。
其次,反三怎么反很重要。这个三,可能是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说的便是学习了新知识,经常应用于生活,是多么快乐的事啊!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在应用这个环节欠缺,导致大量的知识变为垃圾。引导孩子,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应用到生活中,这是将知识内化为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智慧的途径。
这个三,还意味着可能性。从一出发,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我们经常讨论要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从何培养?举一反三,探索可能性就是最佳途径。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唤醒孩子的想象力。从生理学来讨论,这是在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多,意味着孩子越智慧。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在课堂中,是否引领孩子明确了这个一,解决了这个一,消化了这个一。如果没有,那么教师的基础教学就流于表面了。然后,我们的孩子是否有举一反三的意识,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没有,那么教师的拓展教学就流于形式了。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教育著作,但是也绝不能被大量的信息,把自己给弄糊涂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抓住任何一条最简单的本质,你都可以达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