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抗日剧,《亮剑》绝对算是经典。主角李云龙更是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爱,我自然也不例外。时隔多年,如今抗日剧的水平越来越低下,再难有能被记住的人物,而李云龙却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大众的记忆里。偶然了解到电视剧其实只拍摄原著一半的内容,小说的后半部更为精彩,于是我有了想了解剩余一半内容的冲动。
小说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某一段时期的历史。电视剧只拍摄了一半,而它停止的地方恰好是小说的分界线。前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战争时期:抗日战争中他先掘坑道后用手榴弹轰炸,以独特的战术歼灭日寇全军;国共内战时他舍身赴宴,以全身的炸药作为威胁而成功脱身;论文答辩时,他的特种作战理论和亮剑精神赢得了满堂喝彩……凡上种种,将他蹈锋饮血的勇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是如此俗气,出口成“脏”、不守纪律,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像土匪头子。但他又是如此令人令人敬佩,即使面临被撤职、即使在百害而无一利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为“和尚”报仇。作为军官,这样的做法的确是错误的;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么能放弃为自己的兄弟报仇。这个世界,可以有无数卓越的军官,但是只有一个李云龙。那些接近完美的人固然令人赞叹,但令我敬佩只有李云龙这样一个不太完美的人。
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期:饥荒时期,李云龙牺牲个人和家庭,将粮食让给战士;动荡时期,他夺回师部,避免无意义的战争伤害无辜的百姓;即使被陷害入狱,面临非人的折磨,他仍然坚守军人的风骨……“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幸运,他没有死在侵略者的枪下,他看到了他们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和平。但是这样的时代,对于习惯于战争的他来说,却是巨大的落差和不适:他习惯于教训人,本来是劝架却反而和别人打了起来。可以说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可是当他们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后,中国真的就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了吗?面临信仰的崩塌,李云龙的表现不可以说不精彩。他的前半生浴血杀敌、英勇报国,光辉而灿烂;而他的后半生,勾心斗角、初心不改,落寞却伟大。
李云龙身上几乎具有以往英雄所有的优点:胆识过人、意志坚毅、天赋奇才。战争时期,这些优点掩盖了他的缺点。但战争结束,他的这些性格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是离经叛道。环境可以改变很多人:李云龙就从也看不上田墨轩一类知识分子,到对他们感到敬佩;田雨从曾经单纯浪漫的小女孩变成坚毅勇敢的军长夫人。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李云龙将军人的天职与气节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秒钟。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坚守让他付出了生命。他本来有活下去的机会,是他自己放弃。“死亡也是一种抗争,一个有尊严的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尊严,生命难道还有意义吗?”如果他苟且偷生,他就不是李云龙了。“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是其最好的写照。
这不只是李云龙一人的写照,小说中的大部分英雄几乎都是如此。赵刚如此、丁伟、冯楠如此、田墨轩亦如此。赵刚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为理想而献身革命。而当现实违背了他的初衷,他的理想面临幻灭,他就选择了死亡。与他而言,昧着良心苟活于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死亡反而是解脱。不同于赵刚,田墨轩一直就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当他的预言最后成真时,他并未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保命随波逐流,颠倒是非黑白。即使受尽折磨,他也从未屈服。他们是疯狂的时代里,少有的清醒。
英雄末路固然是悲剧,而这种性格造成的悲剧往往又是无法避免。历史总需要有人清醒的人去推动:而若干人沉默、若干人随波逐流、若干人趋利避害……但总会有人站出来。李云龙的悲剧是他性格造成的个人的悲剧,但是却是大部分免于灾难的百姓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