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认识愈深,则迷信之事愈少。人之一字,无外乎一撇一捺,一撇简述为物,一捺引申为情,物欲无限竟无终始,人情有起遂无尽时。当物已有积情亦有起,莽莽然遽陷深井,上无日月,下无草木,孤魂孑立萧瑟萦索。指尖所触无外冷寂,心窍所感无外彷徨,欲避深井,见日月,欲植草木,显生机者难矣。当时之久远,有神佛漫天以为灯火,当人智渐长,却除妄斥虚以图自在,终究是以指观月,何得真实。
开篇明义,“国学者,吾国以往之一种学问”。初读吕师书,常觉文学历史相融合甚深,略有国学常识的读者应有一认识:吾国国学之经典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于我以往认识中此四部之分别乃迥然分明、无需再做探讨梳理的。及至读吕师之书,才渐知四部之由来,“盖人类之学问,必有其研究之对象。书籍以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就现象加以研求、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固无所谓集也。”集部较其余三者出现甚晚,其源流大抵是古时诸家之学问于后世之人逐渐相通,其成书可视为记载现象之史,亦可视为研求现象、发明公理之经,而论其流派则不名一家,实乃兼搜并采而成。故不得已而别立一名,称之为集。
上述是为经典四部之名大概之由来,其细分之法及各部经典之文章将在以后一一探讨学习,此处书归正传,说回国学。开篇提到国学是我国以往的一种学问,这就表明国学的历史性和延续性,它包含了中国学术的性质和变迁,不仅为一堆旧纸,同时国学是有活性的,它亦非与外国学问完全不同,海内外之文明皆有相似,演变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各社会之功能、结构日趋相近,而于人言,则人心之善恶相同,即使有政教、习俗的不同,人的根本良知确是一致的。学习国学,不独是背几段经典、熟悉几个旧故事、习得几个道理就足够的,我们必须藉由它的延续性和包容性,不止深陷于它的精深,更要徜徉于它的博大以更好地解读自我,认识世界。
凡学习认识一种学问,大抵皆是需要了解它的历史顺序的,譬如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生,假使其说起五代史头头是道,却不知这五代是先于隋唐还是晚于隋唐,岂不贻笑大方。在下一篇文章我会具体写我国学术的分期和渊源,我们平常所说的先秦诸子和后来的儒释道,它们是什么时候又是以什么方式曾经出现及至存活至今的,它们之间有哪些渊源,它们的核心都讲些什么等等问题,我会在下一章尽可能的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