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20多岁时选择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决定你的30岁
有些事情知道,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啊,就像我知道每天喝八杯水对身体有好处,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啊,总是感觉有比喝八杯水更重要的事情等我去做,哪怕我看个综艺,刷个微博。
直到有一天,心血来潮给自己换了一个大杯子,终于我每天喝水能达到了八杯水的量。哈,杯子变大了,我每次喝的水就多了,不自觉就喝多了。
就像每天要喝八杯水一样,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为什么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娱乐至死
我们游走于各种写字楼,上班下班,下班以后,回到家,我们就想打开视频娱乐下被老板操蛋的神经。游走于各种综艺节目,以此作为我们的精神养料,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快感。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电脑上放着感兴趣的娱乐节目,手机在不断的刷屏,微博微信,刷屏的时候身体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不断地刷屏使我们获得快感。
娱乐充盈我们年轻的头脑,我们快乐,我们富有创意,娱乐是传播最快的途径,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最容易潜入我们大脑,被我们所接受。
当娱乐成为无聊上下班的车上,娱乐使我们排斥厚重和有意义的信息时,就要重新审视娱乐对我们的意义了,避免过度娱乐化,转而投入到让我们生活能更加充实的地方去。
碎片化时代
在红灯的十字路口,在上下班的车上,我们会不自觉地刷手机,不自觉地变成低头一族。
这个时代,信息量爆炸,手机订阅了很多公众号还来不及看,关注人微博还没有刷完。我们阅读的形式变得碎片化,各种包装着商家噱头的信息犹如波涛滚滚而来。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越来越花不起大块的时间,我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是够就不好呢,碎片化可能意味着习惯去被动地接受信息,阅读停留在浅层面。
那碎片化阅读是否就不好呢?罗振宇说,碎片化也没有那么糟糕。
首先,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还有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一直如此。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
关于碎片化学习,一直有挺大的争论,不可避免的是我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走在碎片化学习的道路上。如何利用碎片化学习呢,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是,我会看我喜欢的公众号文章,把我喜欢的、值得借鉴的观点、论据放入到资料库里面,我下次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他们的看法,然后结合我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加以整合。其实,重要的是学习和思维能力。
道理都懂,TM就是做不到
有人说,道理都懂,TM就是做不到。
这不奇怪,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无趣的事情,就像无序的房间要整理得干净有序,我们就不太愿意去干。我们要说服自己去打扫整理,这就要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大脑也容易产生一个信号,我现在不太想干,先放着,等我下次再干,这就变成拖延。
学习计划和目标都是消耗意志力的事情,意志力是有限的,消耗完就没有了。每个人的意志力也是不同的,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运动都能增加我们的意志力。
还有,对抗拖延和懒癌,还可以嫁接意志力,比如打开电脑前制定10分钟的运动计划,睡前要看20分钟书,不看完不许睡觉。
要养成好的习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
我们都听说过21天习惯养成说,重复做21天,行为变成习惯,每天就会自然地去重复做这件事情,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要去注意和练习,就比如早起刷牙洗脸。前一段时间网上热议的浙大女学生坚持手账12年就是贵在坚持和习惯吧。
哈,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在训练自己每天下班后锻炼的习惯,以后不锻炼就不舒服的话,那我就很满意了。
写在最后
请慎重对待你时间的去处,正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治疗师Meg Jay在TED演讲《20岁光阴不再来》中所说:
“你20多岁时所选择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决定你的30岁。”
听了演讲,我意识到20多岁是多么重要,致力于帮助20岁的那些人让我肃然起敬。
20岁可能意味着没有钱,没有资本,没有背景。20岁最大的拥有是时间和自己。
愿你谨慎对待你的20岁!做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