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以被购买
萨穆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打字速度比较快的律师,也还是雇一个打字员比较好。”
假设一个教授一小时能写200元的稿件(教授写稿目的不是为了稿费,这样举例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且,教授能以比打字员快两倍的速度进行打字。假设打字员的时薪为20元,教授工作时间为八小时。
教授有如下两个选择:
a.用七个小时写稿,用最后一个小时打字。在这种情况下,收入为1400元。
b.用八个小时写稿,得到1600元的收入。此外,将打字委托给外包的打字员。由于打字所需的时间大约为两个小时,因此要支付大约40元。减去打字的费用,教授最终获得了大约1560元的收入。
对比教授的净收入就会发现,选择b所获得的收入更多。也就是说,虽然教授的打字速度比打字员快,但还是将打字的工作外包出去更好。
这里可以得到有关时间管理的重要经验,买来一个小时并将之换算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所需的成本与自己工作一个小时所得到的收入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便宜,买时间就会变得有利。
将工作委托给部下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得出即使效率稍微有点低,但还是委托一部分工作给他人去做比较好。企业正是出于这种判断,才雇用了各种各样的员工,不能活用这一点的上司就没用履行作为上司的职责。上司有必要转让权限,将工作委托给部下。即使自己干活的速度比部下快,也有必要这样做。
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买时间
购买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市场上这些设备的功能有所提高,购买新设备虽然看起来是一项成本支出,却能提升工作效率。
利用付费数据库服务也是购买时间的一种形式。
出差时乘坐软卧,我们也许就能有效利用这段外出的时间。即使在车内什么也做不了,只是消除疲劳也好。这样一来,到了目的地之后就能有效利用接下来的时间。
时间被无偿交易
买时间需要钱,委派部下需要地位。但你有可能不是有钱人,也有可能没有部下。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依然无法把一天变成二十四小时以上呢?
未必如此。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时间都是被无偿交易的。
如果我们能想到好方法,就能“分享”他人的时间。这样,即使是既没有钱也没有部下的人,也能增加时间。
所谓“从他人那里获得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请求他人”。
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请教他人”。
请教他人可以将此前令我们束手无策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
人类本来就有传授知识的本能。因此,这不完全是对他人时间的剥夺。此外,传授知识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学到新东西。
当然,有才能的人不会空闲到当我们一整天的家庭教师。因此,我们需要询问的技巧。也就是说,要刺激人的“让我来告诉你真相”的本能。
分享他人时间时,即使这对对方有好处,我们也要怀有感激之情,这一点很重要。
空闲时间的有效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间隙时间”相当多。所以不能小看间隙时间的利用,积尘成山,积少成多。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先在大脑中装满问题和相关信息,然后对此进行思考。这样无论在多么拥挤的地铁里,都能完成思考,倒不如说地铁里一动不动的状态正是用于思考的理想环境。
另外,对任何人来说,在火车或飞机上的移动时间都是间隙时间。西友的坂本春先生说:“移动时间与其说是间隙时间,倒不如说是不被电话或者来访者打扰的宝贵时间,我把它当做移动的书房。”
如果做像读书这样的输入工作,周围的噪音会与书的内容一起进入大脑,而做自己写东西这样的输出工作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着手通常情况下不想做的工作,“工作”只是着手开始比较难。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平时的工作中,由于需要按“不中断原则”对工作进行集中,所以间隙时间是记录工作日志的重要时机。
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差异性,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方式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但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必定会在自己的经验当中总结出适合自己间隙时间的利用方式。时间,往往更愿意为珍惜它的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