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走进文本

图片

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自己精心构思,期待着进一步教会学生欣赏小说。在上一学期学过了《桥》这一篇微型小说之后,学生应该对小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并不领我的情。可能是前一天刚刚外出秋游的缘故吧,学生显得懒眉懒眼,我几乎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无奈之下,为了让每一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在学习《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我换了一种方式,先让学生自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深入文本,读懂文字中蕴含的内容。

  我简单地讲解了一下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只给他们提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要求,只要通过提纲式、树形、球形、线形等方式将文本的结构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在每一个分析点完成必填内容。

《唯一的听众》这一篇课文位于三单元,这一个单元的阅读知识点主要是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结合课后第一题:作者的行为及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因此,我给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梳理文章的每一部分时,一定要整理出“我”做了什么?我的心情如何?并且将这两点明显地书写出来。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么过了,可惜很多学生都没有完成这个作业。晚自习时继续完成。终于大功告成。我收上来,检查。如下:

这份导图内容详细


图片漂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生的图片有很多,选择了几张上传。整体还算比较满意,不过也有一些滥竽充数之作,也有一些学生不会梳理结构,借助参考书上的板书抄了下来。这样的没有达到效果。我让这一部分学生重新做了。当然还有学生有些本末倒置,侧重于画,而没有用心去读文字,当然也不会深入读懂文本,辜负了我的初衷。

看来下次制作思维导图,得反复强调图要简洁,图只是辅助。

细细地读了每一名学生的思维导图。我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是真的读懂了文章。如下图


思维树生长茂盛

他们经过自己的阅读,已经读懂了文章。如怡静的这一份思维导图,层次显得特别清楚。她用序号标出了文章的几大部分。如:1、在家练琴;2、林里遇老人;3、努力练琴;4、得知真相;5、取得了巨大成就。每一个部分,她用黑色笔显示“我”的行为,以用作者采用的方法;用金色的笔显示“我”的心情。从她制作的这一份思维导图,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篇文章已经理解了百分之六十。

正如下面这张图,对文本的梳理也是层次清楚,内容详尽;

原创

看完了所有学生的导图,我想:要如何才能完成这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呢?哪些地方还不容忽视?于是,我想到了这篇文章是一篇双线索的文章。除了从“我”这一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进展之外,还从老妇人的角度叙述了故事。老妇人的语言、神态等也见证了“琴技”的提升,更体现出老妇人的善于因材施教,老妇人的智慧。同时,环境描写是本文不容忽视的地方。

于是,我把思维导图发给学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请在本图上继续完善,添加老妇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找出全文环境描写的内容。找到这两方面的内容之后,请抄在合适的位置,并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批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很快,有部分学生交上来了,但是因为周五放学,也有更多的学生没有做完,只能等到周日回校时再收了。

反省这次制作思维导图:

1、 耗时太多。可能做得不够熟练,制作得少,同时我的方法传授还不够明确,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头雾水,瞎折腾浪费了时间;

2、 缺少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初始阶段,有小组的合作会更好一些,利于小组较弱成员的起步。虽然对他们独立阅读能力提升帮助不大,但是有助于他们找到学习思路。

3、 还有一部分学生配色美感特差,动不动就大片大片涂色,导致思维导图惨不忍睹。下次得明令规定:思维导图不能大片涂色。

4、 个别单独训练过的学生效果较好。看来,大家都还需要更加规范的学习。首先从我自己做起。

原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