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点赞、转发。
说说“逆向思维”。
1
全球著名投资人、股神巴菲特的战友查理·芒格身上有个因他而知名的个人标签:逆向思维。就是凡事都反过来想,“反其道而行之”,从事物的对立面开始深入思考,进而找到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如果想搞明白人如何得到幸福,他首先研究的是如何才能使人生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他首先研究如何使企业走向衰败;大部分人都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成功,他最关心的却是他们为什么会投资失败。当找到所有导致失败的因素之后,明智地避开它们,你自然就拥有了更大的成功概率。
在1986年哈佛毕业典礼的那次演讲中,查理的演讲主题就是“如何获得幸福”,他说他对此无能为力,但是对“如何保证自己过上痛苦的生活”却很有发言权,随后给出了答案:
1、吸毒;
2、妒忌别人;
3、怨恨一切;
4、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对待你正在做的事;
5、尽量不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
6、玻璃心,一旦遭遇失败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7、千万不要相信这句话,“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8、保持主观性,尽可能不要客观看待世界和自己。
只要做到了这些,保证你很快就能拥有一个充满痛苦的人生。
2
这让我联想到作家刘震云曾讲过的一个观点,那是他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独特理解。
他说当孔子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孔子在为朋友的远道而来而感到高兴,但他不这么理解。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故意说反话,他是在抱怨。抱怨啥呢?抱怨自己身边虽然弟子众多,但却连一个能理解他能说得上知心话的人都没有。
所以老夫子才会为从远方来的、说得上话的、能在思想上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好朋友的到来而喜形于色,感到不亦乐乎。表面上他是在欢迎朋友,其实是在打身边人的脸哩——“你们之中,一个能理解我的人都没有!”我们读懂了孔子的欣喜,刘震云却读出了孔子的孤独。
当然,这种纯个人的主观解读未必就是客观事实,但这种思维方式的确令我印象深刻。
3
我还进一步想到了“中国美食”的话题。
一说起我国的美食文化,十个中有九个都肯定会感到骄傲。在公认的“世界三大美食王国”排名中,中国也力压法国和土耳其,勇夺榜首。据说曾有个老外口出狂言,要用半年时间吃遍中国美食,结果好几年过去,他还没走出我大四川。
那如果用“逆向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呢?你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里只说一点。为什么中国美食食材品类繁多,取材范围囊括海陆空?尤其是许多在老外眼里根本不能吃不屑吃的东西,都被我们处理得能吃又好吃?这当然首先说明中国人聪明,但这聪明的背后,意味着以前的中国人真正能吃到的好东西实在太少太少了,于是为了活下去才不得不想方设法把那些别人眼里不能吃不好吃的东西做成可以下咽的食物,并由此衍生出千姿百态的烹饪手法和复杂味道。
要是古时候人人都能吃上精米白面海鲜羊排,谁会挖空心思地处理像鸡脚、鸭脖、猪大肠这些边角料和下水,甚至以各种昆虫和野生动物为代表的老外们闻所未闻的“异类食材”啊。
这也侧面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一直到一二十年前都还在把“吃了吗”当成彼此问候的口头禅,因为自古以来“吃口饱饭”就是这个民族的天字第一号大事和芸芸众生的毕生追求。所以以前在看美食纪录片的时候,弹幕里的人都在关注中国人在美食上的种种智慧,我想到的却是,这是多少代人挨了多少年的饿才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生存经验啊。他们看到的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到的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欲吃口饱饭而不得。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我推荐观看电影《一九四二》,甚至可以去读一读原著《温故一九四二》,它恰好也是刘震云的作品,去看一看这个苦难的民族是怎样从“欲填饱肚子而不得”的黑暗往昔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天。
凡事都反过来想想,有时你就能看见别样的天空。
《如是我闻》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卡尔·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