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经意的选择,成了一生郑重的坚守。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跋涉十载,从最初的懵懂热情到如今的责任在肩,我在三尺讲台的耕耘中体悟育人真谛,也在笔墨流转间安放内心热爱。2026年,我最真挚的愿望,是收获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这不仅是对文字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多年坚持的一份温暖回馈。
学生时代的我从未想过会成为教师,因寄宿生活的压抑曾对这份职业心存抵触。但在父母眼中“适合女孩子”的护理与教师之间,我终究“打脸”选择了后者,走进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大门。大学时光里,班长职务的历练、家教中的知识碰撞,让我逐渐接纳并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
毕业后,从乡村村小到城区校园,十年教育路见证着我的成长。在固始县祖师庙镇的村小,我读懂了留守儿童内敛的爱与乡村教师的坚守;在国机励志学校,我深耕五年级数学教学,用希沃白板、双师课堂等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六毕业会考中收获佳绩,更在与单亲、失亲儿童的相处中,读懂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心灵陪伴;如今在固始一小,我继续坚守育人初心,也从未放下心中的文学梦。
对文字的热爱,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几年来,我在简书更新了近二十万文字,零零散散的教育心得、读书心得、职场感悟、家庭琐事,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温度。文字是我的乌托邦,是我的树洞,陪我熬过迷茫时刻,也分享过满心欢喜。但每每面对身边人的那句“你写这些干什么呢?又赚不到钱”,总还是会心有不甘。
幸运的是,我的文字曾多次获得认可——在《史河风》杂志发表过读书心得,在信阳晚报发表过4篇散文,还在刘老师的公众号、固始教体局主办的《蓼花》等平台留下印记。刘老师的赏识让我坚信文字有价值,任主任逐字逐句的润色与诚恳建议让我不断进步,王校长的点拨更让我开阔眼界,开始尝试向报纸副刊投稿、经营个人公众号。这些贵人相助,让我在写作路上越走越坚定,也让“赚一笔稿费”的心愿愈发清晰。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投稿前只求被看见,真被认可后,“小财迷”的心思便藏不住了。2026年,我为这份心愿制定了具体计划,只为稳步奔赴约定:
1. 内容深耕:每月聚焦1个核心主题(教育案例、生活感悟、读书随笔),打磨2-3篇高质量稿件,字数控制在800-1500字,确保内容有深度、有温度;
2. 精准投递:整理王校长分享的10+个有稿费的报刊副刊、教育类期刊投稿邮箱,按刊物定位分类投递(教育类稿件投《中国教师报》《河南教育》等,散文类投地方晚报副刊、文学期刊),每月投递不少于4篇;
3. 账号运营:每周更新个人公众号1次,聚焦教育教学干货与生活暖心故事,优化标题与排版,提升阅读量与互动率,积累投稿“作品集”;
4. 复盘优化:建立投稿台账,记录投递时间、刊物名称、反馈结果,每月复盘稿件优缺点,结合编辑建议调整写作方向,避免重复踩坑。 回望十年,粉笔无言,却书写着育人初心;笔墨有声,却盼着一份实实在在的认可。教育是慢的艺术,写作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2026年,我愿继续坚守讲台,以爱心浇灌学生成长;也愿以笔为翼,循着既定计划稳步前行,奔赴与第一笔稿费的约定。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相信这份坚持,终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