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我触动最深的点
课例研修是指教师精心的打磨一节课,课例研修要求的四项技能,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问题聚焦的技能,设计与改进的技能。做课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在创造。课例教学的反思改进,三实践两反思:三次观课+三次研课;课例教学的持续筛选:1(课例主题)+N(多次上课)+1(讲上课)
思考感悟:1.课例研修包含课例研修报告和观课报告,之所以对此项印象深刻,是因为每年市教研室均会组织科学道法学科教研员,进行课例研修活动。两天的研讨活动后每组需要呈交一份课例研修报告;而每年的远程研修活动的最后一项则是上交一份观课报告。起初只是当作业进行完成,特别是远程研修,工作之余在管理员的再三“通报”下,抓紧完成,以免被通报。每年的课例研修报告则是我们临时拼凑的小组,在经历自主研修-小组讨论-个人撰写-集体撰写过程后,上交的报告,感觉非常实用,对于自己理解把握教材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为何会有课例报告这种校本教研的方式。当老师讲到此块时,突然有种顿悟的感觉,老师将“前因后果”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因此对于课例研修这种形式的教研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下一次的“乡镇教研员课例研修”活动有了期待。课例研修其实是利用小组的智慧,深挖教材,并在充分解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而此时的设计不但要讲明理念还要给出“论据”,对于个人的提高有非常的的帮助。只是在实操过程中因为认识不够,而造成没有沉浸式研讨,思考不深入,研讨不深入,成果不完全。
2.课例教学的改进,三实践两反思,在实际的磨课中我们也常常这么做,特别是参加市讲课比赛的赛课,有时此实践和反思还要多。但可惜我们从来没有进行提炼,也并没有将此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原因主要是始终存在赛课与上课两条腿走路,因为是常态课所以也就没有进行那么详细的研讨。但是基于课例的三实践两反思却给了老师们很好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实现深挖教材。
关院长利用一上午的时间,从“主题式课例研修”的起因、方法、行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本次活动着重解决了思想方面的问题,所以个人认为要想真正的理解和深入学习,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
内容描述2:
在线学习前,张院长就如何进行在居家在线学习给出了建议:疫情期间教学对策,判明特殊时期的学情;回应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探索居家家庭环境下的教学。回忆过去的一年,张院长用案例进行了总结。
思考感悟:张院长用特殊的方式对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进行了总结,用重温疫情期间的教学策略和五个学校案例,带领着我们对在线学习进行了引导式的总结。一下午的报告没有好像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但是我们又知道了该如何去做。不但从教师的角度,还从校长的角度,让我们对学校的居家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
1.当去年2月份接到居家学习的通知时,相信全国的教师都是迷茫的,大规模的在线学习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在那时就看过张院长在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正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在线学习的标准。我们在线学习方案正式以张院长给出的策略进行的,现在看来依然温暖,那篇文章在那时起到了启明星的作用,让我们前期的方案有的放矢。现在拜读后让我了解到,凡事要找到事情的关键因素,在线学习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平台、学生、教师、家长。而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相信在何种情况下组织教学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技术平台由国家和部分独角兽企业做后盾,也是可以解决的;在线学习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学生,是没有家长监督的学生,如果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在线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张院长是严谨的细致的,因为没有亲身的实践所以他并没有教我们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其他优秀的榜样是怎么做的,不是让我们去“照抄”而是让我们去思考,让我们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提升。在我们提到的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问题时,张院长实事求是的说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让我感到特别的惊讶,同时又让我特别的倾佩,但是张院长从与我们现场交流的对话中,不断引导、启发,让我们自己总结。
3.完成的工作及时的总结反思。结束了居家在线学习后,我们并没有对在线学习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不成功的地方进行反思。作为一线的我们,作为在线学习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将最宝贵的经验丢掉了。就像王维审主任给我们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们用时一个月去参加了讲课比赛,却永远忘记最后的总结,让比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能传递下去,详细就有些脸红,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总结。
二、培训感悟
1月29日参加了三名教师研修项目的培训活动,收获颇丰,也有很多感悟,现以记之,旨在用平凡的文字记录最真实的感悟,将感悟化为教学行动。在上页对于引发共鸣的内容进行了感悟的记录,以下是从整体上对本次会议的感悟。
1.上午关院长的报告,与其说是课例研修的形式,更不如说是课例研修的前因后果,从思想上告诉老师们为什么要进行课例研修。百度上搜集了一些师之蕴的关于课例报告的其他讲座,可能由于时间原因,关院长在本次培训会上并没有对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实操进行详细的论述,这是非常遗憾的。
2.课例研修与观课报告是深挖教材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通过集体研讨和自我研修两方面,能让教师很好的理解教材。而观课报告是听完课后进行详细记录听课感悟的好的方法,这都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学习和研究。
3.下午张院长的五个学校的在线学校的案例总结,让我们发现榜样的力量,让我们了解在线学习正确的开启方式,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作为在线学习“背后的故事”(领导决策),同时对于突发的事情我们通过案例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张院长最大的特点是启发,启发自己内心的想法。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确实能进入三名工程项目学习的教师,都是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理论知识和正确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总结自己的思想的方法。张院长利用互动环节一直在鼓励教师自己的表达,凡是表达均给出非超高的评价,也体现了张院长的用心良苦,其实我们的观点对于教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教师来说也许是幼稚的,但是他一直在鼓励,鼓励教师进行总结,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除了膜拜也许在没有词来表示我的敬意了。
4.对本次三名教师项目培训这项活动,我是非常期待的,可以说我是听着王维审科长的报告成长起来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的新教师培训,王科长就一直鼓励我们进行教育叙事,那时候我只是当成每月的任务来完成,在后来要求松了也就没有在坚持下去,但是以后每每听到王科长培训,就受鼓舞一阶段但总是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得知王科长组班,心中即期待又担心,期待是感觉在王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自己的惰性会减少,担心的是由于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表达能力的匮乏,文字功底差,不能顺利通过考核。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也许只有这句话才是我继续下去的理由。
三、践行计划
1.反思在线学习,做好使用手册。在线学习在线教研其中需要的是平台支持,而在线学习质量的好坏,平台占据很大的原因,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新的学年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平台的使用培训,不同的平台使用方法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平台的功能是不同的,每个平台均有自己的优势,所以要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平台。
2.推广做好课例研修方式,每年一期的乡镇教研员研修班,都会以课例研修的形式进行,但是每次都是当成任务来完成,虽然是课例研修的受益者,但因为对于课例报告知之甚少,所以就没有组织教师以此种形式进行校本教研,做为一种高效的教研方式,可以在教研活动种使用。
3.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落到实处。疫情让我们的网络学习至少提前了3年,为应对线上学习国家和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搭建了在线学习平台。后疫情时代,线上学习由C位变成补位,混合式教学将成为以后教学的一种方式。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适时的开展线上学习这种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让部分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的更多。微课的制作、线上教师恰当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快的提高。
4.线下+线上混合式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在关院长的报告种多次提到,我们的教师忙,教师没有时间,所以线上的教研可以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小问题的教研,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教研,大的问题约定时间进行教研,线上教研让沟通没有距离,让随时教研成为可能。
5.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培训,专家讲座是专家多年的经验,是教师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很好的机会,也许学生情况、师资情况,会有不同,但是教育的初心,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等大体的规律是相同的,辩证吸收专家经验,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改变,是更高效的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6.严格完成作业,每一次的作业,每一次的研修,都认真按照去完成,每次的反思均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自己的理念,发出自己的观点。也许每天的会很忙,但是对于作业依然要严格认真的完成。
7.善于总结与反思,每一次的研修结束,均要总结反思,并将想法进行文字输出,每月按要求坚持读一本书,读书时要做好随笔,同时完成好学思用写实表,每月均要听5节优秀的课,做好听课记录。
8.提高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感觉总是没有时间去学习,所以在工作时必须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做成一个良性循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好的理念必须付诸于行动,好的想法必须用文字进行记录。初期也许是艰难地,文字也许是苦涩的,但是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提高。为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