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月初的一天,我和好友在体育馆散步,边走边聊,无意间好友谈起了读书会,问我想不想加入,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一回家就立马加了群。每天群友们会分享一些好文,满满的正能量。又是一天,一位叫小鱼的作家推荐了简书平台,我带着好奇尝试着加入这一行列,也正巧刚换了新手机,内存足够容纳。一个新手在高手如云的社区晃悠,看到了热血沸腾的作品,心里的火也被点燃了。我发现,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我的心还能跳跃。我有点庆幸。
想来自己对文学诗歌爱好的种子早已在学生时代萌芽。小时家里贫穷,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能不饿肚子算是幸运了,谈何买书看书。印象深刻的是小学三年级时被评上三好学生,学校奖励的竟然是自己最期待的奖品—书。我至今还记得是两本小连环画(本地人也叫小人书),一本是《孔雀胆》,一本是《小二黑结婚》。从这里我第一次认识了赵树理,知道了许多古老的传说。那两本书几乎被我翻烂了,也舍不得借给同学们,怕他们不小心给弄丢了。那时,心里渴望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书,让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可惜,这个愿望在学生时代一直没能实现。每次,我会主动帮母亲整理挑回家的废品,目的就是从里面找出我喜欢的别人却当废品处理的杂志书籍。我会把他们清理干净,分类摆在我简陋的书桌上。遇到老师布置作文时,我会想起曾经看到的类似文章,巧妙地套用,屡试不爽。记得被我用得看得最多的是《作文通讯》和《中学生作文》。因为我真正喜欢书,并自己去钻研写法,不像现在学生被逼着读与看,甚至摘抄笔记应付。长期的阅读,虽然书比较单一,加上自己细心的观察与生活体验,我的作文渐渐崭露头角。我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写的作文是一封信,我想起我每个月帮父亲写信给老家的奶奶,情感无需想象,笔下自然成文,被当时老师拿到尖子班当范文,也因此被广播站的辅导老师相中,进了学校记者团,参与校报的编辑。
回想读书给我带来的小小收获也是有的。小学时成了校报小记者,见证了小城新街与科山的建设,当时老师带着我们去采风(如今时髦的说法),并写了几篇短文发表于校报。那份报纸我保存到母亲家房子拆迁才清理掉,否则现在也是古董了。报纸叫《红领巾》,手写刻印的鲜红的几个字。初中时代曾在全校征文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当时有初高中部,一起评选),同时获奖作品被加入冰心先生题名的小书《草地》。高中被老师赏识成了文学社社长,得到当地诗人作家陈作二老师的赞许和指导,在报上发表诗作几首。痛惜的是陈老师几年前因病去世,至今我还保留他赠送给我的一本诗集。
后来工作成家,面对一地的鸡毛,每天疲于应付,似乎诗与文学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被生活挤到无路可退的角落,甚至没有角落。或许许多的偶然就是无数次积淀的必然,原来小时候的兴趣早是深深渗透骨子里,时光再长也带不走它。这次的偶然让我更感谢年龄,生活阅历是年轻无法逾越的,它成了创作的一笔财富。中年了,很多事看淡了,心也更入静,能重新梳理走过的一段岁月,清醒中的疯狂。始终相信,岁月带走的一部分,会以另一种方式反馈给你。
我们曾羡慕那些永葆童心的人,或许他们正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吧。
2018.11.25.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