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学生时代,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老师,有些人次次考试优异,被誉为学霸。而有些人蓬考就挂,及格都非常的艰难,被称为学渣。
等你毕业了,同在一家公司,做的工作也一样,总有一小撮人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能力突飞猛进,领导重视,连续升职加薪,而有些人干了5年了,依然毫无起色,只是年龄老了几岁。
当然,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天赋就是一般,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但就是考不好,我也很无奈。家长老师并不会怪你,他们甚至会表扬你的努力。
可毕业来到了社会,你工作做不好,领导交代的事情,搞不定,大家也并不会怪你啊,你只是工资拿的少点,给你多分配点简单的工作便是,再不济把你开掉了。
2
问题来了,同样的环境,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慢慢就凸显出来了。
甚至很多年纪轻轻,却很有经验了。
我开始尝试着去找答案。
有一种可能!对“重复”保有的强大“惯性”。这种惯性,不易觉察,习以为常,像呼吸一样自然,你几乎想不到去打破它。
工作就是如此,绝大部分人的工作基本是在重复着前一天,重复了1年,2年、3年…一旦成了习惯,你会保持最初的姿势继续重复,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3
犹如,我遇到过的一名学生,他会简单的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拼命做题就能考高分,谁做的多谁的成绩会好些。
你问他为什么不在做错的题上,刨根问底,一定要搞懂呢?他会认为在错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只会影响做题的数量,数量是他下次考取高分可能性的衡量标准。
虽然经常考试的结果并不怎么样?但可怕的是,考的不好,他依然会归结于练的太少,比如某某完成了几叠的考试试卷,所以人家成绩好,但他不知人家是在啃掉了难题错题的基础上,把做题速度提上去,带来了量。
这种现象,你不要以为没有,它非常普遍,我就是其中一员,深受其害。这并非努力与否,而是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出了问题。但凡中途有半点反思,及时踩踩刹车,做些改变,都有可能发生改观。
4
警惕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进入了自动自发的节奏。你那平静如湖面的生活,也该捡起石头了,用它去激起涟漪,打破这种惯性。
比如,你花时间策划和执行了一件大事,无论成败,学费都已经交了,却没有一个复盘,等于读了大学四年,没有拿学位证书。
这里的复盘也是一种打破,对过去惯性的打破,不然你一直在吃老本,重复着过去的经验,完成着接下来的项目工作。
你并未想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有木有更轻松更高效的方法?或者你根本没想过对重复的项目,进行提炼总结,整理成文档,教会其它组员?所以一直是一颗可有可无的小螺丝钉。
千万不要被人说,你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用了十年,赶紧打破!
5
说到此,我认为打破惯性,你要养成这2个习惯:
1、写“日常反思”,它可以简单到一句话。我从18年中旬开始写日常反思录,19年元旦,把它合并成一篇文章,收藏在微信里面,时不时的看看,收获满满。这个习惯我会继续保持,19年目前20天过去了,差不多2500个字了。
2、复盘,对你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总结出方法论。尤其是你做过的项目,完成的任务,若是其它组员也需要掌握,你一定要把你是怎么做的?输出成体系的方法或流程。这个习惯会助你带团队,提升管理能力。
本来想写3点,但我觉得这两点足够了,你做到了,你根本不会被“惯性”带着跑,能跳出惯性圈看当下的自己。
共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