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扎染

在大理,一匹扎染,即可变飘风为细雨,亦可遮骄阳为煦日;一袭蓝白,即可几多含蓄,几许深情,亦可写满历史与人文的诗篇。

早听说喜洲镇有一个叫“周城”的村子,周城有家著名的璞真扎染博物馆,近日终于找到机会,到周城一探扎染的秘密。

去周城之前,以为那里只有璞真扎染博物馆一家扎染体验店,到了以后,才发现是我草率了,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扎染体验店估计得有几十家,大概是因为璞真太出名了,所以才让我有了这样的错觉。此次周城之旅,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扎染的奇妙。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有“民族扎染之乡”美誉。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蓝根),到大理之前实在难以想象,药材也可以做染料。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周城的扎染以亲自体验为主,在这里,可以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扎染衣物或者配饰。品类也十分多样,大到裙子、T恤、衬衫,小到包包、小玩偶、帽子,都可以自己亲自染。工序也并不复杂,选好自己要的纯白的半成品,然后自己设计挑选图案,再由店主亲自指导染色。

传统白族扎染色彩以蓝、白为主,且蓝底白花较为常见,现代扎染手工艺人在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新的彩色扎染手工印染技术,加入了诸如海豚、星星、月亮、小熊等现代元素,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

挑选好中意的半成品,就可以开始制作了。首先是扎花,原名扎疙瘩,选好布料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然后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先前扎花时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经过这一步,扎染的整体效果就算定型了。

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就呈现出来,至此,一件漂亮的扎染作品就大功告成,再等晾干,便可以穿着。

白族扎染的“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夕阳西下的周城,蓝白之外,散落在岁月烟尘中的技艺之光,抱朴守一,触机成趣。在传统框架内辗转腾挪、幽深入微,以向往的姿态,娓娓道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