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上作文时,常常会说“我没词儿写”,或写 出来的作文总是叙述多、描写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懂得叙述,不懂得描写。因此,这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缺少“光彩”。
学生的这种状况固然与平时观察不够、对生活不注意积累有关,但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如何学会描写,也是原因之一。要突破这道难关,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描写方面的训练。
一、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描写与叙述的区别与联系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中会叙述而不会描写者大有人在,会描写而不会叙述者则少见。叙述和描写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文字的再现。叙述再现的是过程,描写再现的是细节。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只记下粗略的过程,是叙述;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详细地刻画,便是描写。从这个角度讲,叙述,可以视为粗略的描写,描写可以视为详细的叙述。
例如:“刮风了”——是叙述。因为这句话只记下了一种自然现象的过程。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这是描写。因为这句话,不仅记下了过程,而且描绘了细节。
描写要做到绘声绘色,绘形绘影。对于初中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进行“叙述写”双向训练。结合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我出过两组句子对学生进行改写的双向训练:
(一)将下列一组描写句改为叙述句: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班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都可以压缩掉细节,改成:
1.春天是新的。
2.春天是艳美的。
3.春天是有力的。
(二)将下列叙述句扩展为描写句
1.下雨了。
2.上灯了。
3.花开了。
如果(一)项的变换方法是压缩掉细节,那么(二)项的训练方法则是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进行描绘。有不少同学立即想起了朱自清《春》里面的语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也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二、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化抽象为具体
提起描写,不少学生认为不过是多用几个形容词,其实不然,老舍先生就说过,描写未必多用形容词。
如“漂亮”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那么“漂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描写一下,将“漂亮”具体化。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人:“漂亮的面容”“美丽的眼睛”,也有的同学想到了《松鼠》一课中“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玲珑的小面孔上,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上述训练就是将抽象变具体,调动学生想象力,使之能够从一个抽象的形容词生发出一派生机勃勃或有声有色的景象来。
这种具体化训练,不限于形容词,也包括名词,动词等。如:“雨是最寻常的”朱自清:《春》这里的“雨”是名词,不具体。朱自清先生写春雨是这样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不仅写得形象、具体,而且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又如“思念”是一个动词,如果单说:
“我思念××”这就不具体。我们可以看看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的一段描写:“……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通过描写的具体化,真挚动人地表达了儿子思念父亲的感情,读来令人难忘。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出了下面两组题:
(一)将下列一组抽象名词化为具体的描写要求再现事物的颜色、声音、形态变化等等。
1.春草 2.春风 3.春花 4.春雨
(二)将下列一组抽象动词、形容词化为具体的形象描写要求先弄清词义,然后进行联想与想象。
1.欣欣然 2.朗润 3.赶趟 4.迎春
对学生进行这项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开放”五官,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进行联想,绘声、绘色、绘形、绘态,最后化词语为段落,将描写与选材结合起来累段成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这样的训练,使绝大多数学生不仅弄清了什么是描写什么是叙述,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