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个标准答案。
而这个标准答案是社会性的,一旦中间出现别的选择,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性压力。在我家那闺女的第三集,当爸爸们被追问,自己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生育的时候,全体给了肯定的答案。
《我家那闺女》中的四位家长给出了一个社会性标准答案。于是,一个本来是选择题的人生命题变成了仅此一路的必然命题。
就在节目播放当天,我跟我父母正好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说,我们之间的代际冲突就体现在,我觉得是选择题,有或没有,都能接受,而你们只有一种答案,继而,一旦没有抵达,你们甚至会提升到另外的高度,比如,人生失败。但,在这个问题上,你们需要清楚的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决定权只能在我。再多讨论,这种根本性问题的底线不会改变。
可能,我属于“强悍”型的。
参加节目的四位女性,都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而这些成就也不会让观众去用体谅的心去看待一人,反倒是放大镜,一旦不符合自己认知,就品头论足一番,而忘记了尊重每一个个体。
可是,人呢,哪有没有一些小困惑,哪有没有一些小缺点,哪能那么完美呢?
这里就又让我忍不住想说,我们常常容易以“圣人”标准要求他人,而总归忘了以“圣人”标准约束自己。
爱哭的吴昕是80后,80后前些天被一篇报道还以退下新闻的角度(90/00登场)被分析了一通,80后最后一波都已经进入30岁,85前在奔四途中,越来越紧迫,在自己那不长的人生了,在这个时间段里,无论是已婚已育未婚,这一波为数不少的80后处在“微妙”阶段,对于自己希望的人生还处在尚且有些希望的时间段,而离自己的期待又还有些遥远,也清晰地知道,如果这个时间节点上还没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找到适合的点,那离自己的“理想”人生将会越来越远。
此种“不确定”是焦虑的根源,无论个体想抵达的“理想”是何种。个人的人生,家庭的,事业的,总之,有些许不顺需要理顺,这几乎是身边多位80后的现状。
80后吴昕在哭这点上,事实上,比很多不善哭的80后要“好”很多,因为,这种哭的宣泄的有效性,人的心理层面的负面通道是有出口的。而,有更多的80后,那一堆负面的情绪,压抑,没有对象,没有出口,甚至都不容许自己哭。久而久之的积累导致的心理问题实在不容忽视。
单身状态的80后被逼迫剩的问题,有娃的80后全职妈妈在感叹不容许自己生病的现状(倒了,家里娃就没人管了)。育儿没问题的,可能有原生家庭的问题。而,也还有一批人,不愿这辈子哟,就是那点油盐柴米,还希望着有点不一样。
他/她们都在认真走着自己的路呢。都还在探索自己的内心需求呢,而,这一段,是曾经50/60/70经历过的,而后,90/00也会经历的心路历程。
且去体谅一点,包容一点,容许社会多元,容许个体选择,那是她/他们的人生,给予善意的建议,尊重个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