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长安道》很失望。
电影11月15日院线上映之后,有很多人夸。
“影帝影后同台飙戏”
“范伟陈数焦俊艳演技炸裂”
“把人性彻底玩透”
“又是国产爆款”
花式彩虹屁直接把我忽悠进了影院。
但看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想法:
可惜了。
是的,可惜。
它并不是一部烂片,但也不是我心目中的佳作。
今天咱们就说说它——
《长安道》
它的差,并不是广义上的“差”。
甚至,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剧本扎实。
深邃的“九号墓”中埋藏着一批令任何人都垂涎欲滴的国家宝藏,有人正对这批宝藏虎视眈眈。
为了调查可能涉案的著名支持人林白玉(陈数饰),破获这起文物盗窃案,赵红雨(焦俊艳饰)在警察邵宽城(宋洋饰)的掩护下,化身卧底,来到多年未见的父亲万正纲(范伟饰)身边。
因为林白玉正是万正纲当年的外遇对象、现在的万夫人。
一个是颇有名气的研究唐史的教授,看似一身清白,只为学术,实则沽名钓誉。
一个是野心勃勃的电视台主持人,典型的蛇蝎美人,野心勃勃,利益至上。
一个是一心为民的正义卧底,为了心中的“道”不畏艰难、不惧生死。
一个是即将离职的警察,在“当警察没出息”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责任感中摇摆。
为名所困,为利所扰,为义羁绊,为欲焚身。
所谓《长安道》,其实就是“人间道”。
至此,四人成局。
不过入这局的人,谁是蝉谁是螳螂,谁又是那虎视眈眈在后盯着的黄雀呢?
多次反转,一切皆未可知。
而就在案件得以水落石出之时,这批国家宝藏竟在警察的严密监控下不翼而飞。
背后的真相,竟然是一场关于人性和欲望的纠葛!
影片是根据海岩小说《长安盗》改编,电影的真实背景是2006年震惊全国的杨彬盗墓案,被盗的陵墓是历史少有记载的武惠妃之墓。
这样集文学佳作+真实案件为一体的剧本,要内容有内容,要刺激有刺激。
真的很难拍烂。
更何况,还有演技在线的这群主演——
范伟,金马奖影帝。
《看车人的七月》里被压迫的小人物杜红军,《跟踪孔令学》里“以黑制黑”的语文老师,《天下无贼》里“我要劫个色”的劫匪,《非诚勿扰》中的天使投资人,以及《1942》中的“战时法庭”庭长老马,《道士下山》中林志玲的丈夫......
那部《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更是让人看不到丁点儿表演的痕迹。
如果说演小品时的范伟是“演什么像什么”,那么大荧幕上的范伟,则是“演什么是什么”。
这影片里,他和陈数演一对。
我特爱看两个人的对手戏,有一场非常有意思。
万正纲找了多年的女儿出现了,而且他招呼都不打,直接把人带回来了。
林白玉人前大度地微笑,关上门就开始数落他,结果万正纲一声不吭惹得她更生气。
眼看着妻子的火更大了,万正纲才小心翼翼地开口:
“这十几年,你每次跟我发脾气,我都百看不厌。你美得不可方物,我不忍打断。”
他满脸憨厚,一句甜言就哄得她偃旗息鼓。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林白玉信誓旦旦地表示,万正纲被自己拿捏得死死的那句话:
“我让他哭他就哭,让他笑他就笑,他却还以为是自己想笑。”
看似唯唯诺诺的男人,其实精明多了。
从这儿,就不难看出,林白玉栽在万正纲手上不冤了。
陈数呢,华鼎奖影后。
她只要站在那,就浑身散发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气质。
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成熟的女性美。
她可以美得凌厉嚣张
也可以美得性感冷艳
这样大胆的她很少见
这是二十多岁的女孩没有的,也是大多数三四十的女人丢失的。
焦俊艳就没能拥有这样的“女性美”,可她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她的爽朗洒脱,她的率性真诚,这个“爷们”一样的的女孩身上散发着圈内少有的真挚与阳光。
《遇见王沥川》中的谢小秋至纯至性、坚韧又柔软,是我心中的小秋本人了。
若要评价宋洋的演技的话,我觉得一部《暴裂无声》就可以了。
没有一句台词、胡子邋遢的矿工张保民,与人打架的时候,不是那种武林高手的打斗,反而像一只街头斗殴的猛兽。
一看,就很真。
可以说,整部影片没有一个演技拖后腿的。
这相当于把上好的原材料递到一个厨子手中,有些人能做出佛跳墙,而有些人,只能做出东北大乱炖。
难吃吗?
也不是。
就是,差了很多意思。
一流演员和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三流电影,怪谁?
我觉得导演有很大责任。
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导演,《中国式结婚》、《红色追缉令》、《祸福相依》、《零距离》、《求婚》、《落地请开手机》......多部精品电视剧都是出自他手。
可他不是一个好的电影导演。
《长安道》是一场由“盗墓”引发的暴风雨,可故事聚焦的却不是盗墓本身,而是案件背后隐藏的人性、欲望和道义。
海岩小说往往盘根错节、层层递进,人性挣扎的复杂呈现很有难度。
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导演,拍摄手法无创意,细节铺垫不够,那么整个剧情也好,人物动机也罢,就都只会给一种感觉——
别扭。
其实开头很好。
熙熙攘攘的街头,偏僻的院落里传来几声枪响。
紧接着,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抱着浑身是血的年轻女子狂奔而出,面色仓皇,仿佛失去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即使到了医院,男子也没敢放松,边像只无头苍蝇一般张望着,边声嘶力竭的喊着“大夫,救救我女儿!”
谁开的枪?
死的又是谁?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这电影还挺抓人?
导演很大胆的,在一开始就把故事结局抛出来,然后用倒叙、闪回、多次反转去还原过程。
但是!
这种非线性叙事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挑战,它更为苛求导演对整体节奏的掌控。
而从成片来看,这恰是其不足的短板。
《长安道》里,演员演技虽在线,但角色的行动推进太过直接,起承转合都在意料之内,有些关键情节点又巧合得过于顺理成章,也就缺少了能真正引起观众情绪波澜的故事感。
举个例子。
赵红雨卧底时,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但是没看见正脸,只注意到那人穿的鞋是全市只有几个人拥有的限量版。
关键线索报上去了,可邵宽城硬是不听。
接着九号墓被盗,贼在现场留下了脚印,鞋子上刚好有商标,商标的形状刚好完整印在了沙地上。
可邵宽城还是没起来,赵红雨提供的线索。
直到赵红雨死后,他去酒吧买醉,喝得那叫一个疯疯癫癫、浑浑噩噩。
诶?
他忽然就看见那双限量版的鞋了。
仅凭鞋子的码数,宋洋就断定这就是盗墓贼。
编剧你一定是在逗我,抓盗墓贼这么容易的吗??
细节过度巧合,又缺乏背后深层的必然性,还将故事的重要转折寄托于此,太牵强了吧?!
整个剧情平铺直叙,导致镜头感和节奏不佳,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影感很弱,欠缺步步紧逼的张力。
用网友的话说,“跟电视剧似的。”
比如电影的高潮部分,揭开赵红雨死亡真相。
先说说万正纲是什么样的人。
作为教授,他才华横溢,有着不俗的文化底蕴和文人特有的清高。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爱钱”,因为俗。
而在赵红雨出现之前,他也确实活得像个不沾烟火的人。
可是当赵红雨指责他出轨时,他找各种借口推脱自己的责任。
是啊,“知音难觅”对一个投身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多么痛苦啊~
所以他出轨了“第一次听他的书就哭出来”的林白玉。
面对女儿他有负罪感,不断强调希望女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
可当记者在场时,奇装异服、举止粗俗无礼的“赵红雨”只是他的“远方亲戚”。
他那么清高的一个人,就算为了女儿都不愿买卖文物。
可当知道妻子林白玉与他人偷情时,他脱口而出“你放屁”,甚至为了报复决定插手“九号墓”。
这样一个在善恶中不断挣扎,具有两面性的知识分子,我们称他:
伪君子。
回到高潮戏,赵红雨中枪,失血过多。
万正纲满心满眼都是痛苦,可是为了不让女儿揭发自己是盗墓主谋,他选择了袖手旁观。
女儿要拿手机,他觉得他要报警,愤怒地把手机砸碎。
女儿叫他“爸爸”,他哄她吃糖,蛊惑她不要报警,以后父女俩一起生活。
女儿晕了过去,他似突然惊醒一般,慌慌张张地抱着女儿哭天抢地。
好像,他真的爱她。
但我们都知道,他更爱自己。
影片中多次反转,但只有这层反转让人惊喜。
倒不是因为电影里的细节多么缜密,反转多么高级,而是因为这件事有违人之常情。
没有人会在看戏的时候,会提前想到杀亲闺女的人,竟然是前面那个对妻子唯唯诺诺、对女儿愧疚深爱的父亲。
范伟把那种焦虑、恐慌、道貌盎然演绎得淋漓尽致,焦俊艳也把赵红雨的痛苦、无奈、垂死挣扎诠释得很好。
可本该将人性的自私、黑暗揭露无疑的场面,导演非常吝啬地只给了很小篇幅。
那么一点点反转与情感纠葛,对于一部犯罪悬疑大片而言,哪里够呢?
好剧本、好演员难得齐聚一堂,这样的成品,确实很难叫人满意。
各个方面都有了,又各个方面都差一点儿,你说可不可惜?
希望李导下一次能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