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然是不可能跟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相比较,牡丹是供人玩赏受到园丁悉心栽培,而苔花却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所以不管自己处于什么环境,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或工作条件,都要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自我!
这是我刚在心理咨询培训群看到的王晓辉老师发表的一段文字。看后很感慨。
剖析自己和旁的同事的工作经历,觉得要活出精彩,活出自我确实需要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奋进、拼搏。
村小如苔米。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村小数量是惊人的。在我们镇上,十七个自然村,十七所村小,还有八间分校。我的娘家大同村,九个自然组,九十年代学生为160 ——180人,平均每班三十人。2000年后慢慢缩减为130——150人左右,有的班级15个学生。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相信学生人数会逐年增加。
没有英语科之前,村小一般是七个班级(含学前班。村里没有幼儿园,要上必须送到镇上。留守儿童多数是爷爷奶奶带着,不便接送。),七八个教师,基本都是包班制。从早上一直连续上到下午放学,一天七节课,没有一节可以休息。我工作出来包过八年班,任班主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报帐员。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工作强度大。每一个在村小任教过的教师,相信都深有体会。有了英语科目后,开始时是增科不增人,分一个教师出来教三至六英语,有的教师是一班语文一科英语,有的是一科数学一科英语。分管学科辅导通过不停地培训,愣是把年轻的英语教师培养成了三个主科中最厉害的科目。
这几年,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师资的投入也逐年加大,学校开始招录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没有专业教师的村小,在互加课程的带动下,开始网络上的双师课堂学习。村小普通,村小生源越来越少,村小欠缺专业教师。但是有了网络,有了电子白板,专业课程不再是梦想。即使不是专业教师,也能上专业课。足不出村,一样能接收先进的课程资源。
时代在进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足,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有一种速度,叫长洲速度。这学期我们有了自己的长洲直播课。在互加教育情怀的感染下,我们村小在长洲列车的带动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村小如苔米,正在努力生长中。假以时日,必将绽放精彩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