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里流淌着九十年代的音乐《青青河边草》,小儿说借用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由此谈论起白居易其人,生逢乱事,立志苦读。
16岁时写了脍炙人口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9岁进士及第,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隔年考中“书判拔萃科”。44岁时遵其志“国辱臣死”。越职言事被贬。至江州司马后,他不再写“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他写的多是“官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及至后来,他不再写诗。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给他自己写墓志铭,他大概会写“这里躺着一个人,他,44岁已死,75岁才埋”。
我们不知道他向生活做过多少次的妥协,才官至刑部待郎(相当于现在原副部长)。像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年少时像李白“人不风流枉少年”,年龄渐长,活成了白居易,独善其身或学会了逢迎和拍马。很少人能活成我们的“诗圣”杜甫。茅屋被大风所破,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心。
和小儿谈起,其实所有的诗人中,我惟愿活成苏东坡,虽身经困苦,但依然对着生活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着美食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目岭南人”。……
小儿总结:“虽向生活低了头,但依然朝着梦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