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一定要保持足够开阔的产品视野和敏锐的产品嗅觉,这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条件。而在这之前,你能做的只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思考各种产品和它们背后的逻辑!
关于作者
赵勇,产品经理。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seek360,找我聊聊产品创新和创业的事。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公众号出处!
话外篇:刚翻了一下,这公众号上就写了一篇文章,竟也已是3年前的事了,好像写的是有关共享单车的,就是这篇【共享单车 – 伪共享经济下的资本泡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往前翻下。想来挺有意思,2017年共享单车风光正劲,随便融个资就是几亿美刀的时候,我却写了篇“伪共享经济下的资本泡沫”,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是看好共享单车这件事,但不看好这个局,到最后真是一场唏嘘。这几天手贱又把许久不更的公众号翻出来想写点东西,希望以后真的能有时间可以多记录一些思考,但可能也实在没有时间去整理内容或数据,仅随性表达一些个人观点。我且随心说,您且随意听 |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风口”成为创业者口中聊的最多的话题。“风口学”自然也成为创业者不断钻研的一门学问。不少创业者内心总是在说,什么时候我也能做个风口行业或是引领一个风口,那我岂不要一飞冲天!
但往往这样的创业者都会成为“风口上的韭菜”,连“猪”都不是。
“风口学”是一个玄学,很多时候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但你就是感觉它实在是“太火了”,火到什么程度,甚至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可能时不时地在你身边问“小伙子,你听说过区块链吗”?
近3年,我们经历过的5个风口,共享单车、短视频、区块链,现在轮到了直播电商。其实中间还有一个所谓的“社交电商”。每个风口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赌来的利益。虽然OFO失败了,但我认为在共享单车行业,戴威还是内心真正想创业做事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偏执,但有哪个创业者不偏执?
风口总能像黑洞一样,吸引着无数创业者拿着全部家当闭着眼睛往里扎。
最近很多大佬站台鼓吹直播电商,里面不乏一些知名投资人摇旗呐喊,这一幕似曾相识,很像当年春节期间的区块链不眠之夜,当时我也很纳闷,啥事聊的这么兴奋,半夜连觉都不睡了?后来我顿悟了,原来交易所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且涨跌没有上下限。
其实对于一些真正的行业从业者来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地,突然之间就成了风口了,他们这帮人是“风口”的早期从业者,可以说是某垂直领域的专家,但却不是制造风口的人。
制造风口的,是另一波人。
说起直播电商,它已经4岁了,在创业者眼中,这已经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了。而最近不停被刷屏的“李佳琪、薇娅、罗老师”,甚至是“董小姐”都是直播带货的典范。
但“李佳琪、薇娅”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哪一点在现在看来都不具备。他们拥有所在领域内顶级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的身份是专业顾问,仅这一点不是一些创业者或明星所能比的。譬如一些MCN想趁势而起,复制几个李佳琪,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网红带货成本通常包括坑位费和返点佣金,据说头部带货仅坑位费就得几十万起,佣金返点都在2/30%左右。商家在网红面前,往往处于弱势,首先知名网红会要求商家的价格得非常便宜,最好是那种“历史最低价”的那种,然后再谈怎么合作。
有些MCN会给商家保底销售,就是承诺这一场直播帮你卖出多少货,但里面猫腻不少,直播时找人刷单拿到佣金,再退货的大有人在。
直播电商水太深了,最后只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数字狂欢”,但总有一个被坑的,不想多聊,自己体会。
直播电商只是一个工具,希望仅回归到属于它的工具属性,千万别过度夸大,或鼓吹直播互联网时代,那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购买习惯,人场货的场景,不可能被一个直播电商逆改的。不可能有一个人站在你跟前,一直跟你说这个怎么好,那个怎么牛逼,你就一直不停的买买买。它还是建立在你当前有购买需求,且直播电商的商品价格优势特别明显的基础上。直播电商只是个工具,而且很像是一个“线上团购”,淘宝上卖80的商品,直播电商你卖个85试试,看有人买吗?卖75都未必有人买!几乎很难做到不打折不优惠的商品能通过直播电商卖出去,如果你是主播,你凭真实能力能带1万块钱的货,那已经超过至少90%以上的主播了。那直播电商还剩下什么?理性看待不好吗?
其实不管什么风口出来,如果你真的按捺不住,想在风口里分一杯羹,那请你记住了,千万别傻到自己去搭建一个平台或去创造一个生态,除非你特别有钱或有承担足够风险的能力。当然只针对风口行业,其他行业或赛道,自己看好了,找到痛点,还是可以去自建生态的。
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当某个风口来的时候,总会有一帮大师在你身边喊,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好,但大师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大师从来不自己亲自去玩风口,而是把他们的毕生绝学传授给你。不要998,只要98,连100块钱都不到,大师们非常伟大,大师们也赚到钱了,而你听了大师的传道,就甩开腮帮子,干吧!干完之后,你会发现,除了钱没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
前段时间微信搞了个“视频号”,被邀请开通,却一直没开通。到现在,我也搞不懂这个视频号跟朋友圈视频/抖、快有什么区别?后来网上一看,好多人都靠视频号赚大钱了,再仔细一看,没错就是大师们。换句话说,真正自己拍视频号的人都没明白这玩意到底怎么赚钱,到底是个什么定位?不过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最近这几年,我也是越来越看不懂微信到底想干什么?从公众号打开率的不断下滑,到公众号文章乱序排列、视频号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很明显能看出微信的焦虑,特别是在内容生态层面的焦虑。但这事最核心的应该是TO B,而不是TO C。怎么帮助内容创业者更好的触达用户,获取流量,这是最核心的。相反,大家都知道微信的生态是封闭的,这有点像“私域流量”,简单点讲,你的流量你自己想办法去搞,没人会帮你,搞到手了,这流量也只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把流量变成钱;但前提是你自己搞得来流量。其实微信更像是个底层工具,它的职责就只是链接,没有增益buff。他们只提供底层架构,至于其他的什么都得靠你自己。你开发出小程序,你也只是完成了整个环节里最最最简单的一步,以后的推广引流全靠自己。你看今日头条就依赖于算法,你写你的文章,其他的曝光引流都交给算法,你不用额外去其他渠道推广自己写的头条号文章,这就是差别。TO B & 产业互联网,其实本质上没有变过,看怎么去赋能?给哪一端赋能?但做事的思维差别还是很大的。也别再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用QQ而用微信这种无聊的问题了,用QQ的多了去了,只是你不再用了而已,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老了。
很多风口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仅仅是创业失败那么简单。
从最早我们所经历的短视频行业,那个时候短视频真是火的一塌糊涂,当时抖音快手也只是兵分天下,而没有完全的垄断。我们当时也一头扎了进去。通过一番产品调研,我们觉得做“短视频社交”会有前途,因为大家都是在刷短视频,刷的行为更像是单向的内容消费,而非互动。那如果做短视频社交,偏重互动,或许会从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没错,我们就这么干了,做了一个新功能,我把它称为“合体”,意思就是你可以基于平台上任意一个短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剪辑、配乐等,把自己的内容加进去,重新生成一个全新的短视频内容。这意味着你可以无限创造出N个视频内容,同时合完之后我们还会PUSH给合体双方,社交关系链不就产生沉淀了嘛。我们特别兴奋,各种产品界面交互用户体验也是非常NICE,还用了一种独创的“互动特效”作为合体的杀手锏。本来满怀期待,等产品上线后,走访了一些用户,我们才发现问题。这种玩法挺好,但他们还是没有能力创作出好的内容。到这个时候,我顿悟了,原来短视频这个风口,玩的根本不是任何的玩法创新或社交,这些都完全不重要,只要搞定一点,就能雄霸天下,那就是:内容。没错,就是内容。你没有好的内容,就没人来看;怎么有好的内容,你就得有好的内容创作者;上哪去找内容创作者,他们凭什么来你这里发布内容?其实是一个三角关系:用户、流量、创作者。用户来平台上消费内容,创作者来平台上吸粉变现,中间撑起来的是巨大的流量池。所以要论谁家内容生态玩的最6,那只能是今日头条了,从早年的内涵段子内涵图文,今日头条资讯内容,抖音短视频内容,西瓜等长视频内容。讲到这里,你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当时腾讯拿出十几亿去砸微视,最后也没折腾出太大动静的原因了。再后来,百度NANI小视频、抖音、微视等也都上了“合拍”功能,我也知道短视频行业大势已去。
风口于你而言是全部家当,但于巨头而言,仅一功能入口而已。不要想说,巨头是很多部门在做很多产品线,精力分散,而你是一个公司在做一条产品线,你比巨头更专注。错了,你最大的劣势是没有流量。没有流量,什么都别谈,洗洗睡吧。
这只是我亲身经历的风口中的其中一个产品而已,抛砖引玉共勉之。
前段时间,后浪刷屏,但我感觉现在互联网行业真的已经到了红利消失的节点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感受到特别痛的点,都被巨头或独角兽垄断着,且他们还在不断的拓宽边界。比如滴滴,从广义上看,用户打不到车,这是一个巨大的痛点;怎么能让用户打到车,如果你来做,你就可能需要更多的车,但你又不可能自己造车或租车,那怎么办?那就链接社会资源,把大家的车共享出来。那这事最后就变成了,不断的让司机安装滴滴,让乘客使用滴滴。怎么快速做大?司机补贴、乘客补贴。如果这个时候再出来个竞争对手,那就拼谁补贴的更狠,最后就变成了烧钱大战。哪里来更多的钱,那就只能TO VC。所以你看,互联网创业很多时候都是反着来的,就像早年的免费模式一样,总有人在你耳边说,先别管怎么赚钱,先去搞用户,有了用户钱自然就来了。这跟传统经济很不一样。反而我觉得京东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合理的创业模式,从一个摊位干到电商巨头,互联网对它而言只是一个载体,因为人们都习惯了网购,那做个电商平台也只是顺其自然,后来大家都有了智能手机,那做个移动电商再好不过。
去年跟一个投资人朋友聊,他说今年整个行业会特别难熬,我非常理解。
所以现在的创业者,尽量别再碰TO VC的行业或模式了,因为极大概率你是熬不过冬天的。这就很像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聊到的。他们也是做互联网的,百十号人的公司,主要就是靠销售撑着,简单配一组产品和开发,活的特别滋润,现金流特别充裕,什么融资根本不需要,互联网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工具;反观很多互联网创业者,每天除了聊产品,就是跑融资,一旦融资没谈下来,马上就断血公司解散。
创业真的还挺需要格局的,这点跟创始人是息息相关的。就拿一个例子来说,上大学那会,我们宿舍楼楼道里每晚9点多之后总有1位师哥蹲在楼道口,前面摆着摊卖烧饼、方便面、火腿肠,白天有时候还送菜送饭啥的,生意非常红火。现在想想,那真的只是offline,如果搞个简单的应用,那不就成online了,再搞搞把学校周围的饭馆整上来,弄个配送,那不就成了“饿了么”了。所以你看能成就饿了么的,也就只有张旭豪而已。有些痛点,不是我们没看到,也不是说我们没能力解决,很可能是你解决的不够好或不完整。有这么一种创业公司,他们专门依附巨头的产品做延伸服务,活的特别好。造苹果手机壳的不就是个典型例子吗?
所以创业不一定是一起手就要多大多强,就像虽然你在北上广,但也没必要刚融到资就花个百十万把办公室装修了一样。小而美其实挺好的,因为很多时候你未必能驾驭的了大而全。
别老飘在天上,沉在地上才踏实。
都2020年了,真的请别再相信风口了。咱也该顿悟了,真正赚钱的事,没有人会天天站大街上嚷的。如果真有人天天对着你嚷,那说明他另有企图,你最好离他远点。而且要多自己判断,独立思考,其实我也不太相信投资人会比创业者更了解你自己所在的行业你自己所在的生态,因为你才是给他讲故事的人,而他们都是听故事的。
其实想想留给后浪们的创业机会也不多了,需求很痛很明显的都被巨头做的差不多了,现在后浪们只能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找需求了,就像更辽阔的“风口”- 万亿新基建、产业互联网再加上人工智能对吧,但我只能遥祝了。
创业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价值,为自己创造价值。
本来这篇文章想写直播电商的,想想也没啥可写的。
互联网从来不缺新词,也从来有那么一批人总在创造新词。看上去很时髦,但你呵呵一笑就行了,千万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静下心来,别浮躁,多思考。创业之前,先想怎么为客户创造价值,想不明白,别去创业。跑马圈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了,你是熬不过冬天的。如果你的生态里,没有客户,只有用户,那你再想想谁是你的客户?想不清楚,用户再多,那也是负资产,会成为很“幸福的烦恼”。
未来会更持续关注互联网产品,但会更偏重海外,去解读一些海外的产品创新和创业。出海真的已经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了。但出海同样充满了风险,包括法律、文化、获客、增长方法论等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
总之,一切都不容易。想说的太多,但又没法一一写出来,就先写这么多吧,欢迎找我面基。
创业会有成功,也注定会有失败。最后祝你能在浮躁之中,不断的修炼悟道自己的产品观,热爱产品,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