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他凭借着高超的谋略,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是乱世之中,国家秩序的恢复者和北方中国秩序的重建者。当然历史是后人写的,有人称他是奸雄,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连教员都赞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况且人家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个伟大的诗人。
三国的故事像漫威宇宙一样,有好多个平行世界。曹操或许就是钢铁侠、蜘蛛侠这类超级英雄,乱世民不聊生,曹操虽然出身宦官世界,面对这一乱局他本身是选择想做一个孙连成式的干部,看看星星了却一生的。还好他没有选择躺平,朝廷一声召唤立马上战场,一番南征北战维持这一如卵蛋的东汉。《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主要描写写自然,写的相当好,告诉我们宇宙日月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托物言志中国诗人的一大特色,曹操也不例外,还相当充满哲思。创造背景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龟虽寿》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只要想不怕死,只要我一直奋斗,我的生命就始终在延续,我的生命就始终在战斗。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短歌行》中,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是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国家不能再这样军阀割据下去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这都是壮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天下英才都在他那里,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理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简单的词汇描述清楚,现实中也一样。应当了解他所面临的环境、实际和他的抉择。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权威衰弱的时代。而曹操一直在试图对秩序进行恢复。三首诗基本上告诉我们,曹操也是一个可爱的人,不是说的那么卑鄙,最起码他力挽狂澜,干的事对当时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三首诗是他的处境变化的结果,他的这个处境,就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以及天下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的形势。还好曹操及时调整了战略,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发展的重心是对外征服和扩张,而在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开始转向内在的政治发展了。这才有了,一路从魏公到魏王,这才有了曹丕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