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九月霜。
相信你听过也看过,很多人因为“刀子嘴”,而给别人造成伤害。
尤其是孩子。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说话不好听罢了,至于造成伤害吗?”
真的至于。
泰国一位父亲,跟儿子的争吵中,指责儿子:你这个垃圾,怎么不去死?
说完把枪放在了儿子面前。
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枪,扣下了扳机。
如果换种说法:你以后会变得努力的,是不是?
是不是,这个家庭,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说出对孩子正面的鼓励的话,其实没有那么难。
在NLP心理学上,有个很好玩的技巧——米尔顿语法,也叫催眠语法。
用这种“催眠式语言”,可以很好的给孩子,植入正面信念。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生活态度积极且阳光的小孩。
米尔顿模式语法,就是用大量“技巧性含糊”的方法,让意识意识陷入混乱、无法精确判断,而放下防备,从而使一个人潜意识状态,得到真正有效的“接收信息”。
NLP心理学泰斗张国维博士,曾介绍过,米尔顿语法一共有18种。
如果深化到和孩子沟通的领域,具体可以怎么用呢?
第一项:猜臆
猜臆就是没有说出获得数据的方法,而主观臆断一个人的思想或感觉。
例如:“我相信你比较习惯在晚上学习”、“我知道你喜欢语文”……
就像算命先生告诉你,你最近有一个劫一样,很多人都会去留意最近发生的事,去找到那个“劫”。
用猜臆的语法,孩子也会更多的留意这些关键词,去证实这个说法是对的。
第二项:因果
指的是,一件事情,会导致另一件事情的发生。
语法有:
A、X引发Y
B、如果......那么......
C、当你.....便会.......
D、........因为........
例如:“当你留心听的时候,你就会学得更快”、“你会越来越熟练的,因为你每天都在做练习”……
用因果的语法,孩子会自动把行为和效果结合起来,为了达到效果,去践行这个行为。
第三项:复合等同
指的是,把两件不一定相同的事,等同起来。一件是具体的行为,另外一件是正面动机。
语法有:
X=Y
......,就是说......
例如:“你那么早去上学,就代表着你想进步”
“你每次都会主动去帮同学,就是说,你很喜欢善良的自己”……
用复合等同的语法,让孩子相信,两件不同的事情其实是有深度的联系。他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背后是有一个正面动机。
第四项:预设
指的是,言语上的一些预设
例如:“你学了很多东西.”、“你能够做得更好”……
用预设的语法,尽量上归类,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事情改变。但让孩子相信,一定会有事情变得更好,让他自己去填补这一份“变好”。
第五项:虚泛词
指的是,把“行为”名词化。
例如:“只要你相信其中的过程”、“容许你的直觉”
用虚泛词,可以帮助孩子,更能感受出这个词背后的力量,变得具体起来。
第六项:以偏概全
一般有以下特征的句子:
A.一个整体性的数量值,如“全部的”、“所有的”
B.没有指示词的,如“可以的”
例如:“睡觉时间到了,我们就都会休息”、“所有小孩,都会在放学后写作业的”……
用以偏概全的语法,把孩子的感受,带入到一个“集体的感受”中,让他自然而然的去接纳,言语沟通中隐藏的“信念”
第七项:可能性与必须性的用词
指所有暗示可能性与必需性的用词,通常成为生活的规条。
例如:“可以”、“不可以”、“必定”、“应该”等等,
“9点啦,你应该已进入睡眠状态了”、
“去上学的话,你可能会听到老师透露有关考试的内容”
用可能性和必须性语法,给孩子一些暗示,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结果。
第八项:遗失行动者
指的是,表述价值判断时,并没有指出是谁及他何以做出这个判断。
例如:“学习是重要的”、“这样简直是完美”……
用遗失行动者语法,给孩子植入一些“正面信念”,但是没有说明是谁判断的正确性。从人性的角度上,会自然而然联系到“权威性”、“大众性”,孩子也会自动合理化这个说法。
第九项:比较删减
指的是,句子里有比较,但没有说明比较的对象。
例如:“以后你会更优秀”、“早晚你会明白的”……
用比较删减语法,不给出具体的比较对象,让孩子的关注点放在,认同比较后的“效果”。
第十项:主词/说话者不明确
指的是,句子中只引用话语,但不指出谁是说话者
例如:“你知道的,考好语文并不难”、“这道题,相信你也会做”……
用主词不明的语法,给孩子暗示和催眠,这也是他认同的观点。
第十一项:动词不明确
指的是,当动词并未带有形容词或副词,将它的动作确切说明。
例如:“不知你是否知道,读书是很重要的”、“当你感觉可以,就去努力”……
知道(什么),可以(什么)
用动词不明确的语法,没有清晰的界限,孩子会自动去思考话术的后半部分。
第十二项:附加问句
指的是,附加在句子后的问句,用以排除抗拒。
例如:“你可以考得更好的,不是吗?”
“你在吃什么好吃的东西,不分我一点吗?”
用附加问句的用法,不直接给事情下一个定义,而是多了个询问的步骤。以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为主,主要是为了排除抗拒。
第十三项:同步现在的经历
指的是,用一个无可否认的方法,描述当事人现时的经历。
例如:“妈妈的手已经给你牵着了,慢慢的就不会紧张了”
“你坐在这里,我也在陪着你,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必害怕的”
用同步现在的语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亲和感及催眠方法。现时的经历,会更有说服力,把对方带入感受,认同你的说法。
第十四项:双重束缚
指的是,说话的方式是为了使当事人无论如何选择,都必须跟从说话者的指示。
在双重约束中通常隐藏着一个预设目的。
例如:“是先学语文呢,还是先学数学?”、“你想今天,还是明天做完这套题?”
用双重束缚的语法,那么小孩只能在你提供的选择中,去做出选择。
第十五项:延伸引述
指的是,引述某人说某人说......的说话,用意在降低抵抗
例如:“隔壁张小童告诉我,他在游乐园见到你们班长时,班长提起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数学成绩比较不好,需要好好提升这部分的知识”……
用延伸引述的语法,主语绕了很多个人,可以降低两个沟通对话者,直接产生对抗的可能性。这话是别人说的,孩子不认同,也不好直接反驳是父母的不对。
第十六项:选择性的违反限制
指的是,一种违反常理的描述。赋予植物动物“人格化”。
例如:“别整天待在屋里呢,椅子都觉得被你坐累了”
“整个书包都能感受到,你对学习的渴望”
用选择性违反限制的语法,会让沟通进入一种轻松的氛围。
第十七项:含糊
a.语音:同音不同义,如:星星、猩猩
b.句法:不能在句子中决定某些字的真正含义
c.范围:不能决定所涵盖的范围
例如:今天题都要做完哦。(没有明确哪方面的题,完成的程度)
“你就多听张叔的建议,他是专业的”(没有指出哪方面比较专业)
用含糊的语法,不限制任何可能的发生,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把效果最大化。
第十八项:利用
指的是,利用当时的环境或对方所说的话。
例如:孩子说:“我没有兴趣”
爸妈可以回:“你说得对,你没有兴趣是因为,你还没和你说读书的乐趣”。
用利用的语法,会让孩子感受到,你认同他的“想法”,只是还有未开发的更多“资源”,等待挖掘。
总结
语言就像是一道咒语。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打击一个人,也可以鼓励一个人。
你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回应,便会得到孩子一个积极的行为。
学习更好的沟通,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希望这18种米尔顿语法,可以帮助你,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