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上午,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径河街民田社区党委书记徐文革入户探望脱贫户舒翠连一家时,提出一个想法:社区准备举办公益培训班,想请舒翠连来当老师,向街坊邻居传授缝纫技巧。
原本,徐文革还担心舒翠连会拒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没想到,舒翠连的儿子王川替妈妈一口答应了下来,“没问题,党和国家帮我们脱贫,现在我家条件好了,回报社会理所应当。”
舒翠连今年64岁,原籍孝感汉川,上世纪80年代迁至径河街生活。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她四肢无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后左腿因感染截肢,只能靠缝缝补补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困苦。一开始,她和丈夫都住在牛棚边,直到1991年儿子出生,才向大队借钱盖了一间小平房。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川说,自己真是两三岁就会“打酱油”了。当时母亲行动不便,又买不起拐杖,只能靠板凳来支撑身体。“所以从小就会帮妈妈搬板凳,还有帮她洗头、倒夜壶,既当儿子又当女儿。”
生活虽艰,不识字的舒翠连对王川的教育却没有丝毫马虎,不管家里多困难,一直坚持让王川读书。再加上国家政策资助,王川顺利从小学、初中读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初中时,学校有不少同龄人辍学打工,一个月收入能有上千块。王川也想早点去打工赚钱,“没想到妈妈严厉批评了我,说街道、社区给了我这么多支持,现在不读了,不是浪费了大家的苦心吗?”
在妈妈的鞭策下,王川咬着牙完成学业,2010年考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湖北医药学院。学医时间长、赚钱晚,对于家庭贫困、急需工作赚钱的王川来说,这个选择不容易。他说,“当时对就业形势什么的并不了解,只是觉得父母一直身体不好,自己当了医生可以好好照顾他们。”
读本科时,王川靠无息的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生活费则全靠勤工俭学,“当家教、发传单、穿着娃娃服去商场搞促销,当时每个月收入能有五六百元。”
2015年,王川考入新疆石河子大学神经外科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是好事,但每年三万多的学费、生活费却让一家人犯了难。当时,舒翠连拖着孱弱的身体四处奔波,找亲朋好友各处借钱,却始终无法凑齐费用。面对残酷的现实,王川含着泪提出来,想要让放弃深造。“妈妈当时心痛不已,一夜之间头发又白了不少。”
所幸,这一年,舒翠连一家被列为贫困户,根据政策,王川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直接减免了一半。径河街扶贫办工作人员刘智勇介绍,考虑到舒翠连一家的特殊情况,街道和社区还针对舒翠连拟定了具体的帮扶方案:除了每个月定期看望、关心生活、赠送特效外,还为她安排了家庭医生,定期了解病情,督促吃药、协助就医,争取早日康复。
有了扶贫的温暖,母亲也有人关照,王川得以安心完成学业,2018年顺利毕业。当时,王川本可留在新疆最好的人民医院当医生,收入是回武汉的一两倍,但他毅然决定回乡就业,成为协和东西湖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父母在,不远游,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我留在身边照顾。而且这么多年区、街道、社区给予了我们家这么多帮助,我理所应当回来就业,回报家乡。”
入职2年,王川已经成为协和东西湖医院一名优秀的年轻医生。去年他办发婚礼,今年5月生了孩子。新冠疫情发生,该院被辟为定点医院,他也是第一时间报名进入红区,直面病毒,救死扶伤。“家乡人民帮助了我,我理应回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