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7年开始上学,到2016年研究生毕业,再到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至今。从一个校园走进另一个校园,也同样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从教7年多,感受颇深。原来作为学生只要自己努力,成功就唾手可得。而教书育人,教只是浅显层面,重要的是育人,怎样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读懂学生的交流方式是一门学问。从走上三尺讲台我一直致力于用最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数学符号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不断发展,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一切以学习为主”,他们更在意释放孩子的天性。所以最近几年在教学中,我愈发觉得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像过去的我们一样腼腆羞涩,而是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逻辑,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一题的思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思考。他们天马行空,天真烂漫。对于新时代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孩子的发散思维教好一节数学课,最近我一直在思考?
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再学生表达自己思路的时候适当给予建议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也能够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表达,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课堂上教师总是“满堂灌”,不管学生的表达,这种肯定是错误的。数学习题千变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教方法比教习题更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最后,教师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候老师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去看待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平等的和学生面对面,跟学生换位思考,更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