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如何好奇?

      昆明梁艳分享433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7.27

      昨晚讨论环节,蒋老师抛出一个话题:与自家孩子相处时,如何做到好奇?或怎么表现出好奇,孩子易接受?杜老师、马老师、田老师都结合自己与孩子沟通的经验谈了看法,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是:保持好奇要因人因事因情境而不同。比如小小孩,不论孩子说什么,家长基本上都可以以好奇的态度(包括用孩子的语言、稍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回应孩子,以激发孩子想象,多听孩子表达,促进孩子探索未知的世界,一般小小孩也都会积极与家长互动。但对于大孩子,如初高中的孩子,如果家长不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出的好奇,或是真正对孩子所说的话题感兴趣,就尽量不要掩饰而假装好奇和感兴趣,这样一旦被孩子看破,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大孩子,他们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看法和评判标准,非常看重“自我”的独立的一面。如果家长不是纯粹地对孩子所说的话题感兴趣,而是带有某种目的或想法,家长的好奇往往有“表演”的成分在,孩子“火眼金睛”又会如何看不穿。知道的就不要假装好奇,不知道的可以表现出十分的好奇。真实、真诚地对孩子,孩子也会如此对家长。否则不仅与孩子建立不起良好的沟通模式,也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触家长。还有就是日常生活中,不是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表现出好奇,但我们作为家长可以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好奇的态度对待孩子。最后,田老师分享了一则简短但值得家长深思的故事,大概是说,作为咨询师的家长,当面对来访者是孩子时,都能尽最大可能的以尊重、接纳、理解、包容、平等、好奇、不评判的态度与之交流,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做不到或做不好。分析原因如下:家长走出咨询室,离刻就复原到家长身份,这个过程不需刻意,自然切换。家长与孩子彼此太熟悉了,双方的一举一动,相互都“心照不宣”,彼此在心中都给对方贴有顽固的“标签”,所以孩子一开口说前半句,家长立马接后半句。家长说前半句,孩子堵住后半句。家长的说教孩子不爱听,孩子的诉求,家长不重视。各自为政,各说各的,交流受阻,只沟不通。另一方面,当家长想要对孩子的话题表现出好奇时,一定要抓住时机,要注意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的相得益彰,否则过分浮夸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和对家长的这份好奇感到怀疑。家长要纯粹地表示好奇——想知道究竟(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做的呢?时间这么紧,你是如何分配而做到兼顾的呢?你怎么就对某某明星感兴趣了?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你的?哇,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全程只聊你不知道的孩子却如数家珍的。有时候家长的好奇心只维持一会儿,要么突然话锋一转,扯到了学习,要么聊着聊着家长成了话题的主角。这样的好奇注定是不成功的,也达不到预期的关注孩子的效果,下次孩子也许就不在理会你的这份好奇了。总之,好奇要发自内心,即使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至少要有好奇的态度——真的想听孩子说,让孩子多说;对孩子表现超乎想象的地方,及时地真心地给予赞美和欣赏;对家长不知道或不懂的,抱着真的想学习和了解态度去询问;对孩子说的,不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都不要强行打断去评判;给孩子机会和平台,让孩子多去“能”并看到他的“能”。把对别人家孩子的包容、接纳、平等、理解、信任也都统统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奇迹将会出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