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论坛看到一个比较热门的帖子,帖子是一个大三的大学生发的,内容大概就是抱怨家里每个月给的生活费太少,不够自己花的,下面跟着的帖子也都是说现在物价太高,家里给的不够,自己出去打工挣钱投入与支出不成正比,表现一副很忧愁的状态。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习惯饭来张口,钱来伸手的生活,家人的宠溺养成了孩子对一切都是漠不关心,只知道有需求找家长,家长对此也是乐此不疲,在不断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的孩子在生活上为什么显得很无能?
邻居家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宠溺型,小男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从小开始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爹妈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就赶紧去买,孩子有一点状况全家总是跑前跑后,对外则是说让孩子在生活上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现在将近10岁的孩子上下学需要有人接,每天放学后就是去看动画片或者出去跑着玩,甚至有时候走路摔了一下就会哭起来没完,我也很好奇,上小学的孩子自己走路摔地上哭是孩子从来没有长大还是他自己太过娇嫩。甚至最夸张的一次我看到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说自己不会做,让家长给读完题目解释完在让他自己做,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孩子的童年确实应该无忧无虑中度过,相对而言过度满足孩子生活需求忽视孩子自身爱好和能力的开发会让孩子生活在迷茫中,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知道,一旦毕业很难能够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孩子的宠爱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大学时候的新生报到,之前新闻出现很多大学生去学校报道七大姑八大姨前去保驾护航,等到把所有安排好之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去,本身我以为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新闻中,某年我去迎接新生就在身边真的看到了一个学生来学校报道几个家长跟着鞍前马后的准备,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会把一些脏旧衣服扔掉或者放到家里去清洗。身为家长的你是否抱怨过你的孩子年龄大了但实际没有一点长进的现实吗?
最近很多人也在说“中国式教育”就像一些家长说的,他自己有能力给家人带来良好的生活,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生活在快乐中,不需要他们去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家长爱孩子,爱的很盲目。
农村有不少盲目爱孩子的例子,很多人为了给孩子结婚,买楼买车都在拼着最后的精力在努力奋斗,几天前有个大学同学和我说得攒钱买楼,她是一个女生,我很好奇,作为女生买楼不是那么必要。
就问她“你买楼置业你老公做什么?”
她说“让老公也买楼,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给自己以后的孩子准备着”
有多少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付出很多却总得不到一点回报,反而得到更多的抱怨。
我们自己既然迷茫了就不要让孩子再走和自己相同的路。我们生活在社会和家人早已经安排好的迷茫生活中,既然知道这是因为自己一直无知造成,那么就不要让孩子继续走你的老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家长总想把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好,然而家长在厉害又怎么能够和王健林比?以他的身价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生活的很好,可是他仍旧让王思聪自己创业。没有人永远能够保护另外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被保护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学会生活某个生活技能并不代表成才,更多的应该是心理的成熟,过度的保护是变相的囚禁,让他失去能够改变自己的机会,生活不会让人体会到仁慈,如果你爱他,就请放开他,让他独自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