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
在上一章的内容,释迦摩尼回答如何来降伏其心,是用“无相”来看待天下的万事万物,也就是超脱了片面来看待那个绝对的存在,这个绝对也就是“无相”。接下来释迦摩尼又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对于现实世界有着独特理解的人,也会想说去教授他人,把这种智慧分享给别人。在佛法中“布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去往外分享、给予。但是说到给予这个词,它也就一定有一个对象的概念,给予一定是给予了什么东西。而释迦摩尼在这里就是说要“不住相布施”,也就是不管是往外去给予、分享如平静、言语、物质、智慧等等时,也都要不住相,也就是不存在某个给予的东西,不去考虑给出的和获得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悟到了本性的布施,这样才是比较好的。
这样的话,通过这两章释迦摩尼的讲授,也就是不住相的去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住相的去看待往外给予的行为。这样才说明是回归到了本性来察觉着一切。
【二】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三】译文
佛继续讲道:“再者,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态来施行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即不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能不执著于表相做布施,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做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著于诸相,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