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当别人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越俎代庖
一所大学里有个班,班里共有11名学生。这11名学生中,有一个学生抽烟。于是,其他10个人每天都在承受“二手烟”的痛苦。这种局面,老师看在眼里,并且也意识到了这是个问题。
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因为老师是权力的集中者,只要出手一定立马“见效”;同时出于责任感,老师也应该出手。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老师出手,会怎么出手?其结果又会是怎样的?
老师一定会责令抽烟的学生戒烟,或者劝退抽烟的学生。其结果无非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这名抽烟的学生要么戒烟要么真的退学了。
这样的结果,貌似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样的解决方案,会让学生们舒服吗?相信在老师的权威之下,学生们都会不爽吧。
我们再回到这个故事中来。这个故事里,老师虽然意识到了问题,但并没有出手解决。某天下午,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起了这件事情。老师看到后,仍旧“无动于衷”,选择了站在旁边,静观同学们的讨论。
这名抽烟的同学提出,戒烟可以,但其他同学需要带一些好吃的零食来吃。其他同学纷纷应许。
此后,每周同学们轮流带零食到学校来吃,这名同学果真也慢慢把烟给戒了。这个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最好不要插手。尤其是,当别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越俎代庖。
在生活里相信很多家庭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动手做事情时,大人们喜欢凑过去,要么问“宝宝,你做的是什么呀”,要么夸赞“宝宝,你做得真棒”,要么指点“宝宝,应该这样做才对”,甚至还会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宝宝,你真乖”。
据研究发现,上述行为对孩子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伤害。其一: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很多家长为孩子不够专注而头痛,实际上,很多孩子的专注力是家长亲手破坏的;其二:破坏孩子的兴趣。家长的指点会让孩子手足无措,最终导致孩子兴趣索然。
那么,作为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最恰当的方式是,坐在孩子的旁边,静静地陪伴(当然不是玩手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事情(孩子的问题就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等孩子全部做完了,再与孩子沟通。
NO.2 让问题的解决者体验问题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是,问题的当事人。
然而现实中,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我最近频繁加班,家人怨声载道。这是我面临的问题。那么,应该有我来解决吗?我该怎么解决?告诉老板,我不能加班,要回家陪家人?其结果估计会被老板要求回去陪家人永远都别来上班了;跳槽,换个工作?其结果是跳槽的成本太高,而不加班的工作貌似并不完全存在。
这样看来,我好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看到这里,我们或许都意识到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老板。
但是,老板会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大部分老板才不关心你回不回家陪家人呢,只关心今天必须赶工赶进度。
那该怎么办?本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所新建的大学里,教学楼前的停车位非常紧张,这是学生的问题。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不是问题的当事人——学生,而是校长。但是,校长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校长有专门的停车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系统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其实是不用或不会来体验这个系统的,所以导致了很多系统问题多多,使用者怨声载道。
这群学生想到了一个办法:抢占校长的车位,让校长体会到“抢车位”“没车位”的烦恼。
这群学生使用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但却又不受问题的困扰,那么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采取一些行动让这个人亲身体会一下这个问题。
然而,这群学生的这个办法,在这个校长身上不奏效。校长发公告说,如果谁再占校长的车位,就会被开除。
一些老师们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些老师们想:如果我能早起床早到学校,就能有车位了;大家都不想走路,非要把车子停到教学楼前面,才造成了教学楼前面停车场的拥挤。如果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教学楼稍微远点的地方,就可以避开了教学楼前没车位的烦恼和拥堵的痛苦了,还能锻炼身体呢;如果我不开车选择坐公交车和地铁,不仅环保、锻炼身体,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人和事呢……
这些老师们按照想法这么做了,果然每天不再因为车位而烦恼了。
这些老师们的方法,其实是告诉我们:为了解决问题,不妨试着把一些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或许有效有用。
比如,我们常常把环境污染的问题归结为政府的不作为,其结果呢,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啊。如果我们试着把一些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很有可能环境会变好。
再回到“我加班”这个案例上来,根据前面故事我们学习到的方法,有效解决“我加班”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让老板体会到员工加班带来的效率低下等伤害;二是,试着把一些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提高工作效率或许就不用加班了。
No.3 有时候,提醒比解决方案更有效
今天的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最好不要插手。但是,有时候,我们看着别人深陷问题的泥潭走不出来,很着急啊。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的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但不受问题的困扰,那么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采取一些行动让这个人亲身体会一下这个问题。那,如果这个人已经亲身体会到了问题,但仍觉得问题的当事人也有解决问题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觉得问题的当事人虽然不是最佳人选但解决起来可能更有效时,该怎么做?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隧道设计师在一条隧道的入口处,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前方进入隧道,请打开车灯。”
这块牌子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隧道的出口400米处有个观光区域。很多车子过了隧道后,会开到这个观光区域去欣赏风景。可回到车上时,发现电瓶没电了。原来,是司机进隧道开了车灯后,忘记把车灯关掉。
问题很快就反映到了隧道的设计师这里。
设计师们想:要不要在隧道的出口处竖一块牌子,告诉司机们关车灯呢?很快,设计师们意识到这样的提示不妥,因为如果是晚上,让司机们关车灯是会出事故的。
设计师们几番思索之下认为,关不关车灯,其实是司机们自己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问题,就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而作为设计师们只需要起到提醒、提示的作用就可以了。
于是,隧道的出口处竖起的牌子上写着:你的灯,亮着吗?一句短小精悍的提醒,就可以让司机们明白其自身的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句提醒可能比解决方案更有效。
No.4 总结
昨天,我们分享了遇到问题首先应该定义这是谁的问题。
今天,我们分享到的是,谁是问题的最佳解决者。
那么,谁是问题的最佳解决者呢?
当问题的当事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当事人显然就是问题的最佳解决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遇到的问题来自一个系统的话,那么问题的最佳解决者就是系统的制订者、决策者或设计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系统的制订者、决策者或设计者,其实是不用或不会来体验这个系统的,他们也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这个时候,不妨采取一些行动让这个人亲身体验一下这个问题。
或者试着把一些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更有益。同时,系统的制订者、决策者或设计者不妨给当事者一些恰当的提醒,让当事者自行解决问题。
当然了,这并不是鼓励系统的制订者、决策者或设计者逃避责任或推卸责任。另外,此问题一定不能是导向性、原则性、道德性的错误,否则给当事者提醒是无效的,系统的制订者、决策者或设计者需要承担全部责任。